上個月整理皮夾時,突然發現自己竟有五張花旗信用卡躺在裡面,有些甚至超過一年沒動過。看著每張卡閃亮的金屬表面,腦中浮現的卻是年費通知和複雜的點數規則。那一刻我清醒了——是時候斷捨離了。但取消信用卡這檔事,聽過太多人抱怨過程曲折得像迷宮,尤其花旗的流程總被形容得特別「磨人」。我決定親身走一遭,把這條路摸清楚。
第一步是打電話。花旗信用卡背面那支0800客服專線,接通後得先聽完一長串語音選單,手指在手機鍵盤上來回按了三四輪才接進真人客服。背景隱約傳來其他客服此起彼落的聲音,夾雜著鍵盤敲擊聲。我直接表明要剪卡,客服的聲音立刻切換成挽留模式:「陳先生,這張寰旅卡您累積的亞洲萬里通點數還有兩萬多點喔,要不要先幫您轉換成哩程?或者我幫您查查看有沒有免年費方案?」語氣溫和但帶著不容拒絕的力道。我堅持立場後,她才輕嘆一口氣:「好的,這邊需要和您核對基本資料…」
真正耗時的是後續程序。客服告知必須先繳清所有帳款,包含未出帳的消費。更棘手的是「預授權交易」——那些訂房網站或租車平台的押金凍結,像隱形地雷散落在帳戶裡。我翻出近三個月電子帳單逐筆檢查,果然發現某訂房平台三個月前預扣的五千元還掛著。致電平台釋放額度就耗掉四十分鐘,掛電話時耳機已發燙。這還沒完,若有設定信用卡自動扣繳水電費或保險費,得先跑遍各機構變更付款方式,否則剪卡後扣款失敗的違約金會雪片般飛來。
完成所有前置作業,終於收到花旗寄來的正式取消確認書。薄薄一張A4紙,內容卻藏著魔鬼細節。條款第三點寫著:「若本卡尚有任何正/負點數、現金回饋、旅遊積金等權益未使用完畢,將於卡片終止日自動歸零。」這讓我驚覺差點損失剛累積的八百多點現金回饋,連忙趕在截止日前刷了兩杯星巴克。而最關鍵的步驟是親手「剪卡」——不是儀式性地剪斷塑膠片,必須將晶片與磁條徹底破壞。當剪刀喀嚓劃過卡面那條銀色飛鳥標誌時,竟有種奇特的解脫感。
經歷這場硬仗,我整理出幾個容易被忽略的坑:首先,花旗部分頂級卡就算年費週期未到,提前解約可能按比例收取費用;其次,剪卡後45天內要留意是否有「延遲請款」的消費突然入帳;最麻煩的是聯名卡,像Costco聯名卡取消後得同步處理會員資格轉換。另外有個冷知識:若曾用該卡辦理過機場停車服務,剪卡後權益立即失效,哪怕預約單早已開立。
看著垃圾桶裡已成碎片的卡片,突然理解銀行為何把流程設計得如此迂迴。每張被剪掉的卡,對銀行而言都是流失的獲利單元。但當我們清醒計算那些隱藏成本——年費、循環利息、衝動消費誘因——就會發現某些塑膠片的華麗外衣下,包裹的不見得是便利,而是負擔。剪卡不只是剪掉一張卡,更像剪斷某種被消費主義綑綁的慣性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