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花旗分行,冷氣驅散了門外的悶熱,櫃檯前坐著幾位眉頭微鎖的客戶,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桌面,眼神在利率表上來回游移。這景象我太熟悉了——每個月總有幾天,定存族就像候鳥一樣,帶著資金在各家銀行間遷徙,只為追逐那零點幾趴的利差。最近花旗的定存專案在市場上引起不少討論,尤其那份「新資金限定」的優惠利率傳單,讓不少朋友line來詢問:「真的划算嗎?該不該把別家的錢搬過來?」
說實話,現在全球利率像坐雲霄飛車,聯準會放個風向球,台灣的銀行隔天就能調整牌告。花旗這波主打「美金與新台幣雙高利」,美金三個月期衝上5.68%,新台幣一年期也有1.85%起跳,確實吸睛。但魔鬼藏在「新資金」與「專案代碼」裡。我上週幫親戚試算,才發現那誘人的5.68%只給全新匯入的美元,要是你原本就有花旗帳戶想加碼,抱歉,只能適用一般牌告價。更別說最低起存門檻,美金通常要一萬刀,新台幣則要三十萬起跳,對小資定存族來說,得先掂掂口袋深度。
有趣的是,花旗這波策略明顯在搶「外幣定存客」。相較於本土銀行死守台幣戰場,他們把美金優惠玩得更靈活。除了固定利率,還推「階梯式計息」—— 存越久、利率跳越高,最高能摸到年息5.88%。但別被數字沖昏頭,我翻開條款細則,發現要達到頂級利率得綁兩年,期間提前解約利息全按活儲計算。這招其實高明,既鎖住客戶資金,又能降低銀行短期流動性壓力。
至於新台幣方案,花旗祭出「限時加碼」心理戰。標榜1.85%看似贏過多數同業,但仔細比對,某些純網銀的數位帳戶活存利率疊加優惠後,竟能逼近2%。定存的優勢在哪?在於「鎖利」二字。當市場預期下半年可能降息,現在鎖住一年期1.85%,反而成了避風港。特別是退休族,與其每天盯著淨值波動,不如安穩領息,這點心理安全感,數字換不來。
有讀者問我:「該不該解約舊定存轉投花旗?」這得精算違約金。假設你在A銀行存百萬台幣年息1.6%,才過三個月就解約,違約金可能吃掉九成利息。除非花旗的利差大到能Cover損失,否則別衝動。更務實的做法是:把即將到期的資金轉移,或拿年終獎金這類增量資金進場。我自己就習慣在手機設「定存到期日提醒」,資金到期前兩週開始比價,才不會臨時倉促做決定。
最後提醒兩件事:一是留意「計息方式」。花旗部分專案採「單利」計算,複利滾存效果會打折。二是「匯率陷阱」。想賺美金高息?記得換匯成本也要算進去。現在美金在高點,如果單純為利率換匯,等定存到期時美元若回落,匯損可能吃掉所有利息。老練的投資人會拆解策略:台幣資金丟本地高利定存,美元部位則用「分批換匯」攤平成本,再投入外幣專案。分散配置,才是真功夫。
下次走進銀行,別急著簽單。先問行員三句話:「這利率是否限新資金?」「提前解約怎麼罰?」「是否有其他隱藏費用?」得到答案後,回家泡杯茶,拿計算機按半小時,比衝動投入更能守護你的報酬率。畢竟在微利時代,每一分利息,都是從細節裡摳出來的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