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幾位老朋友來找我聊天,他們都是事業有成的高資產族,手上握著幾百萬閒錢,卻對買房這件事猶豫不決。其中一個嘆氣說:「首期要六百萬起跳,萬一買錯,錢就卡死了!」這讓我想起自己十年前,在台北信義區買第一套房時的掙扎。那時,我也以為高首期就代表高風險,但後來才發現,這反而是資產增值的黃金機會。
如果你手頭有六百萬以上可動用資金,別急著一股腦全砸進頭期款。先冷靜想想,這筆錢是從哪裡來的?是股市收益、企業分紅,還是繼承家產?我遇過不少客戶,把積蓄全壓在頭期上,結果忽略了稅務規劃。舉個真實例子:去年一位科技業主管,靠賣股賺了八百萬,立刻買進大安區公寓,結果年底被課了高額資本利得稅,差點影響生活開銷。聰明做法是,先諮詢會計師,評估資金來源的稅務風險,再將首期分成三部分:六成用於房產頭期,三成留作緊急預備金,一成投入流動性高的投資,像債券或ETF,這樣既能分散風險,又能確保資金靈活運用。
選房時,高首期族更該聚焦地段和未來潛力。千萬別只看當下房價高低,重點是十年後的增值空間。以台北為例,信義區雖貴,但租金回報率穩定;新興區域像桃園青埔,則有捷運和科技園區加持,適合長期持有。記得五年前,我幫一位企業家分析,他原想買內湖老宅,但評估後改選南港重劃區,現在房價已翻倍。關鍵在於做足功課:查實價登錄、跑建案現場、甚至找在地仲介聊聊隱藏資訊。別迷信名牌建商,反而要留意公共設施比例和管委會運作,避免買到管理費黑洞的社區。
融資策略是另一門學問。很多人以為高首期就該全現金買房,省利息,但這可能錯失槓桿效益。我建議保留部分貸款,例如首期六百萬的房子,只付四百萬頭期,留兩百萬空間申請低利房貸。為什麼?因為銀行對高資產族通常給優惠利率,像1.8%以下的專案,這筆錢可轉投資更高報酬工具。同時,別忽略保險規劃:買房時加保房貸壽險,萬一收入中斷,還能保障資產。切記,融資不是賭博,要算清楚每月現金流,確保還款不超過收入的四成。
長期來看,置產不只是買房,更是資產配置的一環。尤其在高通膨時代,房產能抗跌,但得搭配整體財務藍圖。我常提醒客戶,別把雞蛋放同個籃子:買房後,剩餘資金可分散到海外不動產或REITs,創造被動收入。最後,心態很重要。高首期代表你有實力,但別讓壓力蒙蔽判斷。花點時間沉澱,找專業團隊諮詢,才能讓這六百萬發揮最大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