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底,我和老友阿明在咖啡館閒聊,他滿臉愁容地說稅單讓他頭痛不已。阿明是個自由接案設計師,年收入約八十萬,卻因為忽略免稅額申報,多繳了近兩萬塊稅金。那瞬間,我才驚覺,許多人都像他一樣,對稅務細節一知半解,白白讓錢從口袋溜走。2023/24年度的免稅額申報,其實藏著不少眉角,今天就來深談這塊,希望能幫你省下一筆意外之財。
免稅額的本質,是政府給納稅人的基本生活保障,讓你賺的錢中有一部分完全免課稅。以2023年度為例,台灣個人基本免稅額固定在92,000元新台幣,這數字每年會隨物價指數微調,2024年預估可能上調到95,000元左右,反映通膨壓力。但這只是起點,別忘了還有扶養親屬的加計,像是父母或子女,每人能再多92,000元額度。關鍵在於,這些調整不是自動生效,你得主動在申報時勾選相關欄位,否則就像阿明那樣,明明有扶養年邁母親,卻忘了填寫,損失了額外扣除的機會。
申報流程上,很多人以為很複雜,其實比想像中簡單。你得先備齊文件,包括身分證、收入證明(如薪資單或銀行存摺),以及扶養親屬的戶籍資料。接著,透過網路報稅系統或臨櫃辦理,一步步輸入數字。重點在於仔細核對:例如,如果你的年收入是100萬,基本免稅額92,000元扣除後,課稅所得就降到908,000元,稅率可能從12%降到5%,一來一回省下好幾千。我常提醒朋友,別急著提交,先花五分鐘用試算工具跑一遍,財政部的線上系統就有這功能,能避免低級錯誤。
常見的陷阱,往往藏在細節裡。像是有海外收入的朋友,以為不用申報,結果被追稅罰款;或是誤把免稅額當成扣除額,兩者概念不同,後者如醫療或教育支出,是額外減項。還有人忽略時效,2023年度的申報期限是2024年5月,錯過就等於放棄權益。更糟的是,申報資料不實,事後被查核會吃上罰則。我的經驗是,找個信任的會計師聊聊,或參加免費稅務講座,這些小投資能換來大回報。
如何最大化免稅額?這得靠策略規劃。舉例說,如果你是雙薪家庭,夫妻可以協調由高收入方申報扶養親屬,集中額度來降低稅級。或者,利用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,買些穩健的基金或保險,既能累積資產,又能從年所得中扣減。2024年的新趨勢,是政府可能推出綠色能源相關扣除,鼓勵節能減碳,這值得提前關注。歸根結底,免稅額不是福利,而是你的權利,早點動手規劃,讓每一分血汗錢都留在身邊。
【评论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