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過黃大仙廟裊裊香火,轉入龍翔道旁那棟米色建築,門前幾位長者正閒話家常,手裡捧著中心派發的熱茶。這裡是黃大仙社區中心,不似廟宇香客如織的喧囂,卻更貼近街坊柴米油鹽的脈搏。住了廿年,我發現它像棵老榕樹,根鬚早已深扎街巷,枝葉蔭庇著整個社區。
中心一樓大廳永遠暖意融融。左側「樂活閣」總飄著中藥香,李醫師用厚繭的手替陳伯推拿肩頸,邊叮囑「落雨記得戴護膝」。轉角「童樂坊」週末最熱鬧,年輕父母帶著孩子做黏土龍舟,牆上貼滿彩繪的黃大仙籤文圖——那是上月中秋親子工作坊的作品。工作人員阿敏穿梭其間,遞糖水收玩具,十年如一日記得每個孩子的乳名。
二樓長廊掛著書法班作品,墨跡淋漓的「平安」二字出自九十歲的娟婆。三年前喪偶後她終日枯坐家中,直到被鄰居硬拉來學字。如今她笑著展示新作:「後生教我用手機拍墨寶傳給孫仔睇!」隔壁活動室正傳來粵曲拍板聲,鳳姨的《帝女花》唱得中氣十足。誰能想到這位台柱,五年前還因膝蓋手術鬱鬱寡歡?
最觸動我的是地庫的「共膳廚房」。每週三午後,義工芬姐繫著藍布圍裙剁冬瓜,街市捐的「賣相不好但好甜」的蔬果在她鍋裡化作老火湯。獨居的根叔捧著湯碗感嘆:「阿芬連我戒豉油都記得。」這裡沒有山珍海味,卻熬煮著街坊最坦誠的脆弱與溫柔。
中心外牆新貼了彩繪壁畫,畫中街坊手挽手環繞著黃大仙祠。負責社工阿強說:「畫裡每個人都參考了真實街坊面孔。」這種細緻,正是此處靈魂所在。它不追求宏大敘事,只在阿婆腰痛的膏藥裡、新移民媽媽學粵語的筆記本裡、夜歸青年接過的外賣飯盒裡,編織著名叫「家」的網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