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末聚餐時聽朋友抱怨,他借車給親戚開去宜蘭玩,結果在雪隧追尾。保險公司竟然拒賠第三者責任險,理由驚人:「這張保單只認車主開車才賠。」朋友懵了,車主更氣:「我買十幾年車險,現在才知保險跟車主綁死?」
這種理賠糾紛我聽過太多。台灣車主普遍以為「買車險就是保這台車」,卻忽略保單背後藏著兩套邏輯:車是主角,還是人才是主角?
先戳破迷思:嚴格來說,台灣沒有純粹「跟人走」的車險。主流保單結構是「跟車」為骨架,但關鍵險種可透過附加條款實現「半跟人」。看懂這差異,你每年上萬塊保費才不會白繳。
▍跟車險:保單認車不認人
強制險就是典型跟車險。政府規定車輛有牌照就必須投保,賠的是車外第三人傷亡。無論誰開你的車肇事,只要對方受傷,強制險都會啟動理賠。這也是為什麼租車行敢把車交給你——強制險像車輛的身分證。
但魔鬼藏在細節裡:任意險(車體險/責任險)雖掛在車上,卻可能挑駕駛人。多數保單默認「約定駕駛制度」,限定車主或其配偶開車才全賠。若借朋友開出事故,保險公司可能打折賠付,甚至引用「免追償附加條款」要求借用者自負部分金額。
▍跟人險:藏在附加條款的玄機
聽到這你該拍桌了:「那傳說中跟人走的保單是詐騙?」別急,保險公司確實在玩文字遊戲。所謂「跟人險」真實身分是:駕駛人傷害險+責任險「從人」計費。
舉個實例:去年我幫家人投保時特別加了「駕駛人傷害險附加條款」。結果姪子騎車自摔骨折,這張保單賠了他15萬醫療費——重點是:他當時騎的是我名下的機車,但保單掛在我身上。這種險種認人不認車,換車騎照樣生效。
另一個隱藏版是責任險「從人因素」。保險員從不會主動告訴你:當責任險約定駕駛包含配偶或子女時,他們開家中其他車輛也能獲得部分保障。但別高興太早,賠付金額通常打七折。
▍選擇策略:三種人該這樣買
▍業界不敢明說的漏洞
最荒謬的是「共乘險」灰色地帶。當你開租賃車載朋友分攤油錢,若發生事故,保險公司可能認定「營利行為」而拒賠。曾有工程師載同事收100元咖啡錢,自撞後車體險全數作廢。
更隱形的地雷是「代步車條款」。多數人不知道,當你的愛車進廠維修時,保險公司提供的代步車保障空窗可能長達48小時。這段時間出事,得靠自己的駕駛人險或信用卡附加險救命。
車險從來不只是買張紙,而是用法律條文編織的安全網。下回簽保單前,請盯著業務員眼睛問三句話:「這份保單認車還是認人?」「借車給死黨出事賠不賠?」「我騎YouBike摔傷能啟動哪條理賠?」他們的眨眼頻率會給你真相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