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着泛黃的筆記本,看到十年前用螢光筆重重標註的 \”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\”,啞然失笑。那時剛從工程轉金融,像闖入糖果店的孩子,對著閃爍的DJIA數字又愛又怕。十年沉浮,從懵懂追漲到被市場教做人,再到如今摸到些門檻,這條路坑窪不少,但也收穫真金白銀的體會。
道指這傢伙,說穿了就是30家美國巨頭的體溫計。但別被\”工業\”二字騙了,如今裡頭科技(蘋果、微軟)、醫療(聯合健康)、消費(耐吉)樣樣齊全,早成了美國經濟的縮影。它最弔詭的地方在於——價格加權。沒錯,不是按公司市值大小排座次,而是看誰的股票單價貴!這就導致波音股價跌10塊對指數的影響,可能比沃爾瑪跌20塊還狠。初學者常在這點上栽跟頭,盯著漲幅榜買個股,回頭看指數卻紋絲不動。
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時,眼睜睜看著美國銀行(BAC) 從$40多美金一路滾落至$3塊深淵。當時死抱著\”藍籌股不會倒\”的教條硬扛,結果指數反彈時,BAC像被抽了骨頭遲遲爬不起來。後來才嚼出滋味:道指成分股並非金剛不壞,通用電氣(GE) 這百年老店不也黯然退場?關鍵在嗅覺——當某成分股業績連年頹靡、股價持續跑輸大盤,就得繃緊神經了。替換機制雖慢,但總會來。
實戰裡,我試過直接買成分股,也玩過追蹤道指的ETF。前者像開手排擋,刺激但耗神。你得緊盯每家公司的財報電話會議,連CEO咳嗽聲調不對都可能引發聯想。後者如DIA這類ETF,則是懶人福音,一籃子打包帶走。不過魔鬼在細節:管理費雖低,但除息日時ETF價格瞬間跳空下跌的畫面,還是讓新手心頭一緊。更別提某些期貨槓桿ETF,時間損耗像鈍刀子割肉,拿久了真能褪層皮。
真正讓我少交學費的,是悟透了\”指數呼吸節奏\”。道指雖長牛,但絕非直線衝刺。它像老獵人,總要蹲下歇幾口氣(回調10%-20%)。這時與其恐慌割肉,不如翻開歷史K線——過去半世紀,道指每次腰斬後都頑強爬回新高。我的笨辦法是:薪水到賬就固定撥一筆進專戶,指數跌穿50天均線開始分批撿ETF,若恐慌指數VIX飆破30就加碼。不預測底部,只遵守紀律,反而讓倉位成本攤得意外漂亮。
最近常被問:\”現在道指三萬多點還能不能進?\” 這問題像問\”多倫多的雪何時停\”。與其猜頂摸底,不如看土壤濕度——利率走向、失業率曲線、企業庫存水位才是根。手頭有閒錢就當存長期養老金,用定投熨平波動;若想短炒,務必設機械止損。金融市場最諷刺的是:往往要等你親手割過肉,痛感才會把紀律刻進骨頭裡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