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地多倫多那年冬天,我在急診室捂著劇痛的闌尾,盯著賬單上$4500加幣的數字渾身發冷。護士輕聲問:「你的省醫保生效了嗎?」那時我才知道,那張薄薄的醫療卡背後,藏著新移民最容易踩空的陷阱。
加拿大號稱全民醫保,但「全民」二字底下鋪著細密的荊棘。各省醫保像獨立王國:安省叫OHIP,BC省稱MSP,魁省喚RAMQ。我見過陪孩子讀書的上海媽媽,在蒙特利爾突發肺炎住院三天,收到近萬加幣賬單才驚覺——魁省要求住滿三個月才能申請醫保,而她的訪客簽證醫療保險剛過期兩天。
最致命的是「三個月真空期」。聯邦政府要求新移民落地後需經歷醫保等待期,這段空窗期連本地藥房買抗生素都要自費。去年溫哥華機場接機時,遇見剛下飛機的留學生小陳,他拖著行李箱問我:「學長,學校說UHIP要開學才生效,那這兩週感冒了怎麼辦?」他背包裡還塞著半瓶中國帶來的頭孢,殊不知在加拿大無處方買抗生素屬違法。
留學生的醫療迷宮更複雜。安省規定全日制留學生可加入OHIP,但阿爾伯塔省卻將國際生拒之門外。我幫約克大學的學妹處理過理賠糾紛:她以為學校強制購買的UHIP涵蓋牙痛,結果根管治療自付$2200。後來翻出條款細則才發現,牙科僅限意外撞擊導生的緊急處理。
熬過等待期的老移民也別鬆懈。BC省要求離境超半年就凍結MSP,回加後重新計算等待期。朋友父親回國照顧病危親人七個月,返溫哥華後心臟病發作,自費支架手術耗盡全家積蓄。更別提那些持工簽轉PR的人,楓葉卡批下前的空檔期醫保可能斷層。
診所抽屜裡至今壓著我的救命清單:省醫保生效前必備訪客保險,選無自付額且覆蓋舊疾的產品;慢性病患者離境前找醫生開足三個月藥量;留學生比較學校保險與市面商業險,重點看物理治療和心理健康額度;最要緊是把原居地十年病歷翻譯公證——加拿大家庭醫生初診時,這疊紙能省下數千加幣檢查費。
記得帶女兒打疫苗時,護士指著接種記錄本說:「這比護照還珍貴。」在加拿大醫療體系裡行走,那張醫療卡不是盾牌,而是需要自己親手鍛造的盔甲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