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幫客戶處理稅務時,發現他作為攝影師接案三年竟一直用個人身份報稅。當我指出他漏繳的HST和潛在罰款時,對方在Zoom那頭臉色瞬間發白。這讓我想起十年前剛移民溫哥華時,自己在廚房餐桌上邊啃麵包邊研究《加拿大所得稅法》的夜晚——那時誰能想到,如今這些枯燥條款竟成了我咖啡時間的談資。
許多新移民和自由工作者常問:「用個人名字接案不更省事嗎?」法律上確實允許。但去年有位多倫多的設計師客戶,因客戶滑倒在她工作室起訴,個人資產險些被追償。關鍵在於「責任邊界」:當你以Sole Proprietorship(獨資經營)運作時,法律視你與生意為一體;而註冊公司則像築起防火牆,公司債務原則上不波及你的房屋存款。
稅務差異才是真正的魔鬼細節。註冊公司後,盈利可留在公司帳戶按低稅率(目前聯邦+省約12%)課稅,需要時再以股息形式發給自己。去年我幫一位鋼琴教師測算,她年收7萬加幣,註冊公司後比起個人報稅竟省下近$6,000。但若你年收入低於$40,000,公司維護成本(會計/申報約$1,500-$2,500)可能反而不划算。
更隱形的痛點在於業務拓展。當你想申請商業貸款,或是與政府機構合作,那串註冊號碼就是信任背書。去年協助溫尼伯的手工烘焙師投標學校餐點供應,招標書明確要求提供公司註冊文件——這道門檻直接刷掉八成個體經營者。
實操層面有個致命誤區:很多人以為註冊聯邦公司就萬事俱備。其實在省級註冊才是關鍵動作。我經手的案例裡,至少三位客戶因只在聯邦註冊卻漏了BC省登記,被要求補繳省銷售稅。最諷刺的是,其中一位還是會計師。
最常引爆的稅務地雷是HST申報。當你連續四個季度營業額超過$30,000,必須註冊HST號。但許多自由工作者誤以為「收入未達標就不用理會」,卻忽略「合理預期達標」條款。去年有位約克區的日語家教,因簽了張半年後生效的$35,000企業培訓合約,CRA認定她當季就該申請HST號,最終連補帶罰$8,200。
若決定註冊,別被線上代辦網站$299廣告迷惑。我拆解過他們的服務包:省級註冊費$60+NUANS名字檢索$13.8+分鐘簿$40,核心成本不過百元。關鍵在後續的稅務架構設計——是否開設企業帳戶?如何設定股東貸款?這些才是省稅的生死線。
凌晨三點改完客戶的T2稅表,突然想起剛創業時在CRA查稅聽證會上的狼狽。稅務官拿著我的油費報銷單追問:「從列治文到本拿比見客戶為什麼繞道溫哥華美術館?」現在我會在客戶首次註冊公司時就叮囑:保留那張繞路買的展覽門票——它可能是你商業抵扣的最佳證明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