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在列治文喝咖啡時,鄰桌兩位新移民創業者的對話飄進耳朵:「沒有PR卡是不是連公司都註冊不了?」「聽說要加拿大籍股東才行?」——這種誤解我聽過太多次了。作為陪跑過跨境創業項目的過來人,今天把聯邦和各省政策掰開揉碎講透。
加拿大商業環境最妙的地方,恰恰在於對國籍的包容性。去年協助上海客戶遠程註冊BC省科技公司時,從提交文件到取得商業號(Business Number)僅17天,全程未踏足加拿大。關鍵在於理解「居民董事」(Resident Director)這個核心概念:聯邦註冊公司強制要求25%董事為加拿大常住居民(PR/公民/工簽持有者均可),但各省門檻大不同!
安省、阿省、薩省完全取消居民董事要求,溫哥華所在的BC省更成為外商首選——非居民可100%持股且獨資經營,只需委託本地註冊代理接收法律文件。我經手過的案例裡,杜拜投資人通過BC省公司控股滑雪度假村,連董事會都在Zoom上開。
具體流程比想像中俐落:先到各省官方登記平台(如BC Registry Services)進行NUANS公司名稱檢索,建議準備3個備選名稱。曾有客戶堅持用「皇家」字眼被駁回,後來改用「楓葉」秒過。註冊聯邦公司則需額外向ISED提交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,費用200加幣起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步驟是稅務架構設計。非居民公司若在加拿大境內運營,必須申請GST/HST號碼。去年有位台灣客戶遠程經營電商,因未申報省銷售稅被追繳三年稅款。強烈建議花500加幣找會計師做稅務居民判定(Residency Status),這筆錢絕對值回票價。
銀行開戶反而是最大痛點。五大行對非居民公司普遍要求董事親臨面簽,但蒙特利爾銀行(BMO)的Global Business Stream可視頻認證。記得讓律師將公司章程(Bylaws)翻譯成英文公證,我幫客戶用這招兩週內激活多幣種帳戶。
看著溫哥華港口川流的集裝箱,突然想起幫深圳客戶註冊的進出口公司正在其中兩個貨櫃貼著公司LOGO。加拿大這片土地,從來只問商業構想是否紮實,不問護照顏色深淺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