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拿大生活了十五年,每次和鄰居喝咖啡聊起保險,總有人問:「到底該選哪家?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,卻藏著無數華人家庭的焦慮。去年幫表姐處理理賠糾紛時,親眼見證選錯保險公司的代價——不是保費多幾百塊的問題,而是急用錢時那份無助感。
最近翻遍AM Best評級報告和J.D. Power服務調查,發現加拿大保險業有幾個殘酷現實:那些廣告打得響的公司,理賠滿意度可能墊底;有些低調的百年老店,反而在災難性理賠時最可靠。記得2021年阿省洪水,有家公司的理賠員直接駐紮災區現場簽支票,而另一家巨頭卻讓客戶等了九個月。
先說人壽保險這塊暗藏玄機的戰場。Manulife的靈活保單確實誘人,但他們精算條款裡藏著「投資收益閾值」陷阱,我同事的保單現金價值就曾因此莫名縮水。若是預算有限的家庭,Canada Life的二十年鎖價期保單反而實在,尤其他們有粵語理賠專線,對華人長輩特別友好。
車險的水更深。BC省和安省根本是兩個世界:ICBC壟斷的西岸,事故理賠像闖關遊戲;而在安省,Sonnet用AI定價的系統會讓新移民嚇一跳——同樣駕齡,韓國車比德國車保費高23%。去年我車被撞,Desjardins的處理員悄悄提醒:「週四下午三點傳理賠文件,系統優先級最高。」這種業界潛規則,沒人點破根本想不到。
健康保險更要警惕「網絡陷阱」。Sun Life的牙科報銷號稱覆蓋廣,但他們的合作診所有分級制度,同樣補牙,三級診所自付額多40%。有朋友做脊椎治療,被Blue Cross拒賠才發現條款寫著「非機械性損傷不保」,這個術語連家庭醫生都搖頭。
經過幫七個家庭處理過理賠糾紛後,我悟出三條鐵律:第一,看AM Best評級要盯住「展望穩定」而非單純字母等級;第二,小額理賠快不算本事,查查公司對百萬加幣級賠案的處理時效;第三,華人務必確認中文服務不是外包團隊——有家公司號稱國語服務,接通後竟是越南呼叫中心轉接。
最近把這些心得分享給溫哥華華商會,有位精算師私下補充:2024年要特別警惕「氣候附加費」。某些公司正在阿省和BC省保單裡植入這項條款,用微小字體寫在洪水險附件裡。保險從來不是比誰便宜,而是災難來臨時,那張支票能否救命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