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整理藥櫃時聞到當歸的苦香,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推著行李箱走出溫哥華機場的自己。那時針灸針還得藏在托運行李底層,現在診所窗外的楓樹都長到三層樓高了。最近老有同行問我中醫師怎麼移民加拿大,乾脆把這些年幫人辦案積累的經驗寫成指南。
加拿大聯邦技術移民(EE)是最常見的路子,但很多人栽在職業代碼上。中醫師要選NOC 31102——這個代碼同時涵蓋中醫和針灸師。去年幫李醫師修改申請表時發現,他誤填了傳統醫學執業者代碼,結果CRS分數直接被系統過濾掉。記得學歷認證必須找WES做,把畢業證書和成績單裝進學校密封信封寄過去,我當年在公證處跑了三趟才搞明白這規矩。
語言考試是道鬼門關。CLB 7聽起來不高,但四十多歲的老醫師考雅思口說簡直要命。診所樓上王醫師考了五次,最後發現竅門在醫院場景的聽力題——多聽醫護對話錄音比背單詞管用。上個月她通過時抱著成績單在考場外哭,白大褂口袋裡還插著拔罐器。
省提名這條暗線更值得琢磨。BC省和安省都有中醫專項,但安省要求先在CTCMPAO註冊。最坑的是註冊需要加拿大學歷或同等認證,這就成死循環了。我當年走的是BC省農林試點,在列治文郊區開了三年草藥種植場,溫室大棚裡掛滿艾絨的日子現在想來都腰疼。
通過中醫師監管考試那天才叫魔幻。考場在唐人街老教堂,加拿大考官拿著銅人問我:「足三里取穴如果偏離半寸會影響療效嗎?」突然瞥見窗外飄雪,想起祖父在吉林教我把脈時說過「穴位是活的」,脫口而出:「經絡會隨季節浮沉。」考官愣了下竟笑著點頭。後來才知道這題刷掉三成考生。
行醫執照下來別急著開診所。先去社區健康中心做義工,溫哥華東區那些老廣東阿婆才是真正的考官。記得第一次給陳婆婆扎針,她嘟囔「後生仔手勢太輕」,第二天帶著三十年陳艾條來教我熏灼。現在診所門口的木匾「杏林春暖」,就是她兒子用祖傳木雕手藝刻的。
最近安省新規要求中醫師必須考急救證,滿頭白髮的老教授們在CPR假人上按得氣喘吁吁的場面,莫名讓人鼻酸。這行當像熬中藥,文火慢燉才能出味。上周復活節,愛爾蘭裔病人送我彩蛋時說:「你扎針時手指的溫度和我祖母織毛衣好像。」突然覺得二十年的顛簸都值了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