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經過中環的高樓大廈,總會想起十年前自己第一次簽下房貸合約的場景。那時剛入行金融業,薪水普通,卻急著在香港置業,結果頭幾年每月供樓壓力大到失眠。後來靠著反覆試錯和專業知識,才慢慢摸出省錢門道。今天分享這些血淚經驗,不是空談理論,而是實實在在的省荷包技巧。
香港樓價高企,供樓動輒二三十年,利息支出隨時佔總成本一半以上。很多人只盯著月供金額,卻忽略選擇貸款類型才是關鍵。舉個真實例子:我一位客戶原本簽了浮動利率計劃,以為初期低息划算,結果遇上加息潮,每月多付幾千元。後來幫他轉到固定利率,鎖定低息期,省下近20萬利息。這不是運氣,是策略——銀行不會主動告訴你,固定利率在波動市場更安全,尤其當美國聯儲局暗示升息時,趕緊鎖死利率,長期下來差距驚人。
提前還款聽起來老套,但時機和方式大有學問。多數人以為有閒錢就還本金,卻忽略銀行設的罰息期。我有個慘痛教訓:早幾年手頭寬裕,急著還掉50萬,結果觸發合約條款,被罰了兩萬多。後來學乖了,每年只還小額(比如10%以內),避開罰息;更狠的是,改用「雙週供」模式,把月供拆成兩次還,看似不變,實際一年多還一個月本金,縮短供款期五年以上。試算過,300萬貸款用這招,省息超過30萬。
政府支援計劃別放過,但得懂鑽漏洞。像首置貸款保險(按揭保險),門檻看似高,其實只要收入穩定,找中小型銀行談判,能壓低保費。我幫過一位年輕夫婦,透過轉按到區域銀行,配合政府補貼,月供減了15%。另外,居屋計劃雖搶手,但二手市場常有低價盤,搭配綠表資格,首期壓到一成。記住,多跑幾間地產代理,他們手上有未公開的筍盤,我就靠這招幫朋友撿到沙田單位,省了首期50萬。
日常開支摳細節,積少成多。管理費、差餉這些固定支出,很多人認命照付,其實可議價。舉例:大廈管理公司常浮報維修費,我聯合鄰居查帳,逼他們降費10%;差餉則申請分期繳交,減輕現金流壓力。更關鍵是火險——別傻傻用銀行綁定方案,自己找獨立保險公司報價,保費能砍半。這些小動作,一年輕鬆省下過萬蚊。
供樓是場馬拉松,省錢靠的不是一時衝動,而是持續調整。回頭看這十年,從月月吃杯麵到現在游刃有餘,關鍵在把貸款當成投資組合管理:定期檢視利率市場、靈活運用政策紅利、連瑣碎費用都不放過。別讓銀行賺走你的血汗錢,主動出擊才是王道。下回再聊如何用樓換樓槓桿套現,那又是另一段江湖故事了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