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著28吋行李箱衝到香港快運櫃檯前,指尖還殘留著線上值機的觸感。地勤職員把行李放上秤那刻,數字跳到8.7公斤,我眼睜睜看著他貼上那張刺眼的黃色超重標籤——單程加收HKD 390。這筆錢足夠在廟街吃三頓煲仔飯,卻白白餵給行李秤。
香港快運的行李費根本是場心理戰。表面賣你$588飛大阪的機票,等你掉進「廉航真划算」的甜蜜陷阱後,20公斤託運費直接從HKD 250起跳(線上預購價)。最弔詭的是「分段收費制」:5公斤HKD 130看似便宜,但當你從15公斤加到20公斤,價差竟飆到HKD 280。這好比茶餐廳凍飲加價,表面收你$3,實際逼你放棄熱飲的隱形掠奪。
更隱密的漏洞在「隨身行李灰色地帶」。官方說主行李尺寸56x36x23公分,但地勤抽檢時只盯登機箱。我總把羽絨外套掛手臂,口袋塞滿充電寶;側背包當「隱形第二件」,裡面放筆電和化妝包。試過主行李7.2公斤,笑著對地勤說「我拿些東西出來」,把厚重資料夾塞進外套口袋,秤上立刻變6.9公斤。
託運行李的「邊際重量」最需警惕。23公斤和23.5公斤是天壤之別——前者免費過,後者罰HKD 390。有次在機場開箱丟棄備用鞋,隔壁旅客更狠:當場把超重毛衣穿身上,六月天裹成粽子登機。後來學乖了,淘寶買可拆式行李秤才HKD 25,出發前在家反覆測到22.8公斤才安心。
航空業的附加費經濟學,本質是對人性貪婪的精準算計。當你糾結「要不要多帶那件風衣」,不妨換算成當地消費力:HKD 390在東京夠吃兩碗一蘭拉麵,在大阪能買三張環球影城明信片。真正的旅行自由,始於把行李費刻進成本意識的骨血裡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