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工作太忙,連續幾個月都在處理客戶的投資組合,壓力大到爆。上週末,終於抽空約了幾個金融圈的老友,去試了幾家香港的頂級餐廳。說真的,在這種高壓環境下,偶爾奢侈一下,不只滿足味蕾,更像給大腦充電,尤其在香港這個全球金融中心,fine dining 背後藏著太多故事——從經濟波動到消費趨勢,每一頓飯都像在解讀市場信號。
第一站是 Amber,位在中環置地文華東方酒店。走進餐廳,那種低調奢華的氛圍立刻讓人放鬆下來。主廚 Richard Ekkebus 的創意菜單,每一道都像藝術品,像那道北海道海膽配黑松露,入口即化,層次豐富得驚人。記得那次,我們聊到香港餐飲業的復甦,數據顯示高端消費反彈強勁,去年米其林指南新增了好幾家星級餐廳,投資角度看,這類場所的穩定回報率,比某些金融產品還可靠,畢竟饕客永遠願意為體驗買單。吃完後,服務生遞上酒單,選了支勃艮第,微醺中談起市場波動,那種真實的交流,比開會更有效。
接著是 Caprice,在四季酒店頂樓,維港夜景一覽無遺。這裡的法式料理精緻到極致,主廚 Guillaume Galliot 的招牌菜——鵝肝醬配無花果,口感綿密帶點酸甜,完美平衡。環境優雅卻不浮誇,適合商務晚餐。我常帶客戶來,發現不少金融大鱷偏愛這兒,邊吃邊談併購案,氣氛輕鬆許多。香港作為亞洲金融樞紐,這種高端餐飲的興起,其實反映了資本流動:疫情後,海外資金回流,餐廳預訂爆滿,連帶周邊地產價值飆升。記得有次,一位客戶開玩笑說,投資餐廳股票比炒股風險小,因為人總要吃飯,這點子還真有點道理。
最後試了 Ta Vie,藏在石板街的小巷裡,日法 fusion 風格驚艷全場。主廚 Hideaki Sato 的季節菜單,用本地食材玩出新意,像那道慢煮和牛配松茸,肉質嫩到化開,香氣撲鼻。空間不大,卻營造出私密感,適合深度聊天。聊到香港餐飲業的挑戰,通脹壓力下,食材成本漲了兩成,但這些餐廳靠創新維持品質,反而吸引更多國際客源。作為金融人,我常想,這就像投資組合:分散風險,堅持核心價值,才能在波動中生存。離開時,微風吹過,維港燈火閃爍,那一刻,不只胃飽了,心也滿了。
這些體驗教會我,fine dining 不只是吃,更是生活哲學。在香港的快節奏中,停下來享受一頓好飯,能讓人重新充電,看清方向。或許,下次該試試新開的店,繼續探索這座城市的味覺地圖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