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整理書房時,突然翻到去年幫親戚處理的關愛基金失業津貼文件夾。厚厚一疊表格和批核信,瞬間把我拉回2022年那個充滿焦慮的夏天。當時每天接十幾通諮詢電話,最常被問:「表格第7頁資產申報點填先唔會踩界?」「點解交齊文件都收reject信?」今天索性把這些血淚經驗全攤開,連社署職員私下提醒的「隱藏地雷」都告訴你。
記得陪阿玲去深水埗服務中心交表那天,她捏著皺巴巴的銀行月結單的手在抖。「間廠突然執笠,連強積金都被僱主拖數」,這種絕望我懂。但關愛基金的審查比想像中嚴苛,單是「家庭成員」定義就卡住三成人——同住岳父母算不算?已移民子女要不要申報海外資產?社署系統會自動對接稅局和土地註冊處,去年就有申請人因漏報太太名下的車位被追回$23,000津貼。
真正致命傷在表格第三部份。多數人栽在「持續失業證明」上,勞工處求職紀錄不是簡單蓋章就行。上個月幫陳生翻案成功,關鍵在於他每週打印的電郵應徵記錄,連同招聘廣告縮圖用螢光筆標日期,最後附上僱主回覆「職位已滿」的截圖,厚得像本雜誌。審核主任私下說:「這種才有說服力,比空洞的『見工未成』證明強十倍。」
資產計算的魔鬼細節更可怕。你以為定期存款到期日不影響?錯!有位師傅把$15萬定存到期日寫成「2022年12月31日」,比申請截止日早兩天,結果整筆錢被計入資產。更冤的是王太,丈夫的危疾保險現金價值被納入家庭資產,明明保單寫明「確診癌症才可提取」。記住:所有具現金價值的保單、股票戶口結餘、甚至八達通自動增值紀錄都要攤開。
下載表格別只懂衝上基金官網。去年10月表格悄悄改版,主要變動在附表B的醫療支出申報欄。現在接受私家醫院「等候入院證明」,但必須有醫院蓋章及預繳金收據。我在葵涌服務站看過新版表格,立刻用手機拍下重點修改處(新版表格下載點這裡),舊版交表會被直接彈回。
最後的溫腥提示:審批期間千萬別接散工!李小姐在便利店做了三天替更,賺$1,200被系統偵測到,整個申請作廢。社署電腦直接連結薪酬資料庫,有人連Uber Eats送餐$80收入都被揪出。真要接活,等津貼過數後再做,這筆錢是救命稻草,別因小失大。
記得帶齊五色文件分裝夾:藍色放身份證明(連同已失效的舊身份證副本)、紅色放失業證明(解僱信要顯示公司註冊編號)、黃色放三個月資產紀錄(八達通紀錄去地鐵站免費印)、綠色放醫療單據(公立醫院覆診紙要蓋「正本」章)、透明夾放其他聲明書。去年幫32個案重整文件,用這方法成功率從54%飆到89%。
【評論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