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赤鱲角機場貴賓室,冷氣呼呼吹著。隔壁座位的印尼華僑企業家啜著黑咖啡,突然轉頭問我:「林生,我廠房每年在越南多賺300萬美金,但錢放在當地銀行,睡著都比醒著值錢。」他指尖敲著登機牌上的杜拜航班號:「該不該開個離岸戶口?」
十年幫客戶架構跨境財富,我見過太多人捧著鈔票衝向開曼群島,三個月後灰頭土臉回來。離岸戶口不是魔法保險箱,而是精密工具——用對地方保值增效,用錯地方隨時引火燒身。今天我們剖開糖衣,談談刀鋒怎麼握。
開戶面試更像心理戰。蘇黎世銀行經理曾當場問我客戶:「您在海南的遊艇註冊公司,為什麼用新加坡帳戶付保養費?」幸虧我們預演過三套說辭。記住:櫃檯那杯咖啡不是招待飲品,是鎮定劑測試。
離岸財富的遊戲規則早變了。上個月幫客戶撤出巴拿馬帳戶時,他盯著螢幕喃喃自語:「原來這十年省下的稅,還不夠付銀行的合規審查費。」真正的離岸智慧,是讓資金像候鳥般自由遷徙,卻永遠知道巢穴築在誰的監管樹梢上。
(深夜寫於中環寫字樓,窗外維港貨輪鳴笛聲像極了離岸資金的暗號)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