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尾行過街市,見到成堆發泡膠盆堆到成座山咁高,就知又到咗訂盆菜嘅季節。以前盆菜係圍村祭祀先有嘅隆重菜式,而家變成家家戶戶團年飯嘅常客。早幾日同開酒樓嘅陳師傅吹水,佢邊切燒腩仔邊笑:「而家後生仔連盆底蘿蔔都要指定切心形,我哋仲要特登買模具返工!」
講起盆菜源流,舊年去吉慶圍做田野調查先至大開眼界。祠堂前用磚砌嘅臨時灶頭,柴火炆足十個鐘嘅南乳豬腩,底層吸盡精華嘅枝竹蘿蔔,每層食材擺放次序都有古法——海味唔可以壓住肉類,乾貨必須墊底吸汁。最震撼係見到主理人將原隻炸門鱔「打直插」喺盆中央,原來南宋末年村民就係用呢招向流亡皇帝致意,八百年後竟成非遺密碼。
今年試食過廿幾間盆菜,有幾款真係值得寫低。深水埗「和記」堅持用土鯪魚打鯪魚球,咬落彈牙到乒乓波檯都彈得起;元朗老字號「好運來」嘅燜冬菇大過乒乓波,師傅透露秘訣在於用蔗渣慢火焗八個鐘;如果想豪氣啲,尖咀酒店嘅鮑參翅肚盆竟藏住法國鴨肝同黑松露醬,中西碰撞得嚟唔突兀。最驚喜係大埔社企「好灶頭」,佢哋用本地有機芋頭取代傳統豬皮,素食朋友終於唔使淨食蘿蔔。
訂盆菜伏位多過海鮮檔的蟶子。上個月幫襯某網紅店,標榜「足料花膠」原來係指甲咁大嘅碎渣;仲有朋友中伏用發泡膠盆直火加熱,成盆變形仲釋出怪味。醒你三招防伏術:第一睇清楚係咪食用級不鏽鋼盆,第二問明海味產地(南非鮑同中東鮑價錢差成倍),最緊要提早試味——九龍城「德昌」就設試食檔,齋試汁醬都飽到打嗝。
慳錢貼士要學識拆解套餐戲法。見到「送蠔豉髮菜」通常蠔豉得兩粒,不如揀淨盆再自購靚貨;圍村菜檔早半個月落訂多送炸門鱔;最抵死係發現某連鎖集團將相同盆菜放喺唔同專頁,價錢竟相差$288!記住用Google Lens掃描宣傳圖,隨時掃到分身店平價版本。
屋企自製盆菜其實冇想像中難。天后街市海味鋪老闆娘教我秘方:用燒肉取代燒鴨避免出水,最底層鋪厚切白蘿蔔要「井字陣」留氣孔;最絕係教我用紅蔥頭爆香蝦醬,溝入鮑汁即刻南洋風味大爆發。上星期試整迷你版,連九十歲嫲嫲都讚個芋頭入味過酒樓,原來佢偷偷倒咗半杯陳年紹興落去炆。
拎盆菜返屋企簡直係體力考驗。試過搭小巴抱住個24吋盆,轉彎時盆蓋突然飛脫,髮菜黐埋隔離伯伯眼鏡度。而家學精了,用爬山背帶將盆固定喺胸前,重要轉車位預Call貨Van。有次見到鄰居更絕,直接將盆菜放喺露營車拖返屋企,仲話當做年宵健身。
盆菜翻熱先係靈魂所在。煤氣公司師傅教路:千祈唔好貪快猛火,要先拆走海鮮同蔬菜,用錫紙封盆留條「呼吸縫」。最正係教我用電子煲慢火焗兩小時,中途淋三次汁,效果竟然好過酒樓即食。試過加創新元素落去,年糕切粒鋪面焗到微焦,上海年糕索滿鮑汁,個個搶住夾。
食淨嘅盆菜汁係寶物。第二朝煮個「盆菜撈粗」,落大量蔥花同豬油渣;又試過用嚟炆新買嘅牛肋條,惹味到連韓國鄰居都拍門問秘方。最癲係朋友將汁冷藏做成冰粒,沖即食麵時掉兩粒落去,話食出佛跳牆幻覺。
訂盆菜訂到第十個年頭,發現佢似足香港人縮影——表面堆疊擁擠,底層默默承受滾燙,卻在碰撞中熬出驚豔風味。睇住阿媽將最後一塊燒肉夾俾孫仔,突然明點解七百年前逃難到香港嘅人,要將僅存食物倒埋一盆。食物從來唔止係食物,係流動嘅祠堂,係無聲嘅族譜。今年訂邊款已經唔重要,最緊要係打開盆蓋時,見到果張張等緊你開飯嘅笑臉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