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在銅鑼灣分行換日圓,櫃檯小妹笑著提醒:「陳生,您呢個VIP等級其實可以再慳多0.3%匯差㗎。」我當場愣住——原來過去兩年我換外幣竟然多付了五位數手續費。匯豐外幣兌換的門道,遠比手機APP上那行跳動數字複雜得多。
深夜盯著螢幕上十幾家銀行交叉匯率報價,突然發現匯豐凌晨三點的英鎊電匯價竟比中銀優惠0.02。這個微小差距在兌換十萬鎊時意味著兩千港幣的差價,足夠買張倫敦眼VIP套票。銀行外匯利潤就藏在這些浮動縫隙裡,而我們要做的,是學會在夾縫中收割時差紅利。
最近幫客戶做跨境資產配置時拆解過匯豐的匯率分層模型:普通戶口在櫃檯換1萬美元要比VIP多付約300港元;但若選網銀「匯率鎖定期權」,就算普通戶也能吃到接近VIP的匯差。最諷刺是某些貨幣在週三下午常出現「技術性溢價」,那次幫公司換澳元就撞正系統延遲報價,白賺了0.8%匯差。
真正血淚教訓發生在去年聖誕節前。急著匯歐元買貨,直接用手機APP操作,後來核對發現比預約換匯多扣了1.2%。原來節假日前匯豐會自動收緊點差,這個隱藏條款寫在電子協議第37項小字裡。現在我永遠提前三天在網銀設定「匯率到價提醒」,當那個綠色彈窗跳出時,連呼吸都帶著鈔票油墨香。
最近發現個邪門招數:週四下午用匯豐「外幣定存搭兌換」組合,新加坡幣兌換價能壓低到幾乎貼近中間價。原理是銀行急衝週末存款量,寧願在外匯讓利。上週用這招換五萬新幣,省下的錢夠在金沙酒店頂樓吃兩頓TWG下午茶。
機場匯豐櫃檯的日元報價永遠比市區分行貴1.5%,但極少人知道禁區內那台紫色外幣ATM反而有驚喜。三月在赤鱲角親測,當天櫃檯報7.32,ATM吐出鈔票時屏幕顯示7.29。後來問在匯豐清算部工作的老友,他冷笑:「機場櫃檯租金是普通分行七倍,羊毛不出在羊身上出在哪?」
最後送個壓箱寶技巧:當你需要大額兌換時,別在APP直接操作。先致電理財經理說「XX銀行給我的報價是X.XX」,通常十分鐘後你會收到帶著咖啡漬的傳真報價單,上面的數字往往比公開牌價溫柔得多。這招在兌換冷門貨幣如挪威克朗時尤其見效,畢竟銀行也怕流失百萬級客戶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