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整理保單文件,窗外的維港燈火映在紙頁上。三年前幫阿妹處理保險理賠的記憶突然鮮活起來——那疊蓋滿紅章的醫療文件,櫃員公式化的安慰,還有家人攥著支票時空洞的眼神。那一刻才真正明白,香港的人壽保險從來不只是金融產品,而是活生生的人間事。
香港保險市場像一盞走馬燈,外資巨頭與本地翹楚在霓虹中輪轉。瑞士再保險最新報告戳破個真相:港人平均壽命冠絕全球,但保障額度中位數竟不足年薪五倍。更弔詭的是,同樣保額的終身壽險,不同公司價差可達四成,那些隱藏在華麗宣傳冊背後的魔鬼細節,往往在索償時刻才現形。
上個月陪老友比價,見識到定期壽險的價格魔術。四十歲非吸煙男性,百萬保額年繳保費能壓到三千港元內,相當於每日少飲杯鴛鴦。但當他翻到某公司「可續保至100歲」的條款小字,我立刻指出續保費率會每五年跳升三倍,最終保費曲線像太平山頂看煙花——越後越燦爛得嚇人。
儲蓄險的糖衣更需警惕。某英資保險的計劃書演示著6%回報率,角落卻有行螞蟻大的備註:「非保證紅利佔總收益67%」。這讓我想起茶餐廳凍檸茶——看似滿杯,實則半杯都是冰。真正可靠的儲蓄險,應像煲老火湯,用保證現金價值作湯底,非保證收益只是提味的蜜棗。
最近幫跨境家庭做方案時發現新趨勢。中產夫妻用「定期壽險+投資相連」組合,等於買了雙層保險:前二十年用低保費鎖定房貸風險,同時用基金定投滾存教育金。當他們展示保單現金值已夠支付孩子國際學校三年學費時,眼底閃過的從容比任何計劃書數字都真實。
索償體驗才是照妖鏡。某客戶胃癌過世,A公司三天內完成百萬理賠,B公司卻糾結於二十年前的輕微高血壓紀錄。關鍵在於投保時是否如實披露,以及經紀是否專業填寫病歷問卷。這行當最諷刺的是:買保險時越麻煩,賠保險時越順暢。
最近幫退休教師重構保單,把終身壽險減額繳清,省下的錢轉投醫療險。她摸著新保單苦笑:「供了三十年才發現,最貴的保障是那些用不著的儲蓄成分。」窗外飄雨,她茶杯上的熱氣描繪著保險的本質——不是華麗的數字遊戲,而是雨天遞傘的那份篤定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