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嘅中學教育,一直係家長同學生嘅焦點,尤其喺競爭激烈嘅環境下,學校排名就好似一張無形嘅地圖,指引大家嘅選擇。我記得自己細個嗰陣,阿媽成日拎住啲報紙剪報,對住啲學校名單皺眉頭,佢話排名唔單止睇成績,仲要睇學校嘅氛圍,係咪真係適合細路成長。而家回想,其實好多權威榜單背後,都有佢哋嘅故事同限制。
講到熱門嘅權威榜單,教育局嘅年度學校表現報告絕對係首選。佢哋用公開試成績、課外活動參與率同畢業生去向做指標,數據夠晒透明。好似舊年,有啲傳統名校排到好前,但係唔好以為咁就代表一切完美。我有個朋友嘅仔女讀緊其中一間,佢話學校壓力大到爆,學生成日熬夜溫書,心理健康反而被忽略。呢啲報告好實用,但係數字背後嘅人性化因素,往往被遺忘。
另一邊廂,國際性嘅榜單好似QS亞洲中學排名,都吸引唔少人關注。佢哋會睇埋師資國際化程度、校園設施同海外升學率。舉個例,有啲國際學校因為同歐美大學合作緊密,排位一路飆升。不過,呢啲排名有時偏重資源多嘅私校,對普通家庭嚟講,學費貴到離地,根本唔係人人負擔得起。我試過幫親戚分析,發現佢哋睇完排名後,反而更加迷茫。
仲有啲民間論壇嘅家長投票榜單,好似教育討論區嘅年度精選,靠真實用家經驗撐場。呢啲唔似官方咁嚴謹,但係勝在有血有肉。我見過有媽媽分享話,某間排名中等嘅學校,老師好有 heart,幫佢個自閉症嘅仔仔慢慢融入,呢啲感動位係冰冷數據永遠捕捉唔到嘅。當然,投票結果容易受情緒影響,未必全面客觀。
點樣善用呢啲榜單?我覺得要當佢哋係工具,唔係聖經。睇排名時,不妨親身去學校開放日行一轉,感受下校園文化。或者同在校生傾偈,問吓佢哋每日嘅生活節奏。我自己帶過細路報學校,發現排名高嘅地方,唔一定適合每個細路嘅性格。揀中學,最終係一場平衡遊戲,成績、興趣、身心發展,樣樣都要秤過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