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幾年前,我在日本經歷一場大地震,那一刻整個房間搖晃得像要崩塌,腦中一片空白,只想著如何逃出去。事後回想,如果當時沒有那個塞在衣櫃角落的逃生袋,我可能連基本生存都成問題。那次經驗讓我深刻體會,緊急避難不是電影情節,而是每個人都該認真準備的現實。走佬袋——或者叫它救命袋——不是隨便塞點東西就能應付,裡頭每一樣物品,都可能是生死關頭的關鍵。
說到必備清單,先從最基本的「水」開始。人體三天不喝水就可能致命,所以我習慣在袋裡放兩公升瓶裝水,用密封袋包好防止洩漏。別小看這點水量,在缺水環境下,它能支撐你熬過最初幾天的混亂。食物方面,我偏好能量棒和罐頭食品,像鮪魚罐頭或花生醬,這些東西保質期長、熱量高,開封就能吃。記得有次在颱風避難所,看到有人只帶餅乾,結果濕氣讓它全軟掉,根本難以下嚥——選對食物,真的能救你一命。
再來是醫療用品,這部分很多人容易忽略細節。我的急救包裡,除了紗布、消毒藥水和止痛藥,還塞了處方藥影本和抗過敏藥。為什麼強調影本?因為災難中醫院可能癱瘓,有醫生開的藥單,志工才能幫你找替代品。另外,別忘了一把多功能刀和小手電筒,配上備用電池。在漆黑環境下,一束光能指引方向,而刀子不只切東西,還能當工具撬開障礙物。我曾靠它從倒塌家具中脫身,那種實用性,遠超想像。
文件和通訊工具更是靈魂所在。身份證、健保卡影本用防水袋裝好,加上一疊現金——別依賴電子支付,災區網路常斷線。手機充電寶是必備,但記得選太陽能款,搭配一台小型收音機,能接收官方避難資訊。心理層面也很重要,我和家人約定好集合點和暗號,避免失聯時的恐慌。最後,塞件輕便外套和毛毯,溫差大時,保暖就是防禦。
準備走佬袋,不是買齊就好。我每三個月檢查一次,換掉過期物品,確保重量控制在五公斤內,背起來不費力。這份清單不是死板規則,而是根據經驗調整:都市人可能加防煙面具,郊區則放指南針。總之,花點時間打包,它會在意外時成為你的護身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