診間布簾後傳來窸窣聲,年輕女孩的聲音緊繃著:「醫生…我下面好像長了奇怪的東西,摸起來一粒一粒的,是痘痘嗎?」這樣的開場白,我幾乎每週都會聽見幾次。椰菜花,這俗稱背後的醫學名詞是「尖銳濕疣」,由人類乳突病毒(HPV)引起。它像個不受歡迎的隱形房客,可能已在體內潛伏數月,才突然現身宣告它的存在。
那些「小粒粒」初期確實容易誤認。它們柔軟、無痛,顏色接近膚色或略深,從針尖大小開始,逐漸群聚成簇,形似微型的椰菜花或雞冠。最常落腳在溫暖潮濕的角落:女性的外陰、陰道口、子宮頸,男性的龜頭、包皮內側、尿道口,甚至男女的肛門周圍、腹股溝。別以為它只出現在私密處,口腔、咽喉也曾發現它的蹤跡——是的,親密接觸的途徑比想像中多元。
最令人頭痛的是它的「隱身術」。感染HPV後,平均潛伏期可達三個月,甚至長達八個月、一年。這段時間毫無異狀,病毒卻可能悄悄傳播。有些人免疫力夠強,能自行清除病毒;但當免疫力下降,比如熬夜、壓力大、生病時,疣體便如雨後春筍冒出。更棘手的是,初期疣體極小,藏在皺褶深處,自己很難察覺,得靠醫師用醋酸溶液輔助或內診才能揪出。當你「感覺」到明顯突起時,往往已非早期。
預防,永遠比事後焦頭爛額來得實在。最有力的盾牌,首推HPV疫苗。別被「子宮頸癌疫苗」的舊稱誤導,它能對抗包括第6、11型(九成椰菜花元兇)在內的多種高風險HPV。男女都該接種,越年輕效果越好,即使已有性經驗或感染過其中幾型,仍有保護作用。診間常有媽媽帶女兒來打,我總多嘴一句:「兒子也需要,保護自己也保護未來伴侶。」
另一塊重要拼圖,是安全套。雖然無法百分百覆蓋所有可能感染部位(如陰囊、會陰皮膚),卻能大幅降低風險。別迷信「感覺對了就不用」或「安全期很安全」——病毒傳播不看黃曆。親密行為前後的清潔同樣關鍵,但別過度灌洗陰道,破壞酸鹼平衡反而易受感染。公共浴池、三溫暖盡量避免坐在濕熱的地板或共用毛巾,病毒在潮濕環境能短暫存活。
若不慎中招,治療方式取決於疣體大小、位置與數量。醫師可能用冷凍治療(液態氮)凍掉疣體,塗抹藥膏(如Podophyllotoxin)使其壞死脫落,或用電燒、雷射汽化。過程多少有點不適,且復發機率高,需耐心配合多次治療。重點在於:務必帶伴侶一起檢查!很多患者治好了又復發,源頭常是另一半的無症狀感染。這不是指責,而是共同面對。
我曾遇過一位五十多歲的阿婆,拖到肛門周圍長滿巨大菜花才就醫,只因羞於啟齒。也看過情侶互相猜疑,在診間吵起來。椰菜花不是道德標籤,它只是病毒。了解它、預防它、及時處理它,遠比背負無謂的羞愧或恐懼重要。你的身體值得被科學地保護與善待,而非被謠言或偏見綑綁。每一次安全的選擇,都是對自己與所愛之人的尊重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