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從曼谷紅眼航班降落香港機場,凌晨兩點的到達大廳燈火通明。拖著行李走向接機閘口時,眼角餘光瞥見角落一抹熟悉的綠色——恒生銀行的外幣提款機。螢幕上閃著港幣、人民幣、日圓、美元等七種貨幣標誌,幾個背著登山包的歐洲遊客正輪流操作。這畫面突然勾起去年在東京淺草寺前的狼狽:握著只剩千円的錢包,對著只收現金的百年鰻魚飯老店乾瞪眼。旅行中的現金荒,往往發生在最不浪漫的時刻。
香港作為國際樞紐,恒生這套外幣ATM系統確實精準切中痛點。不同於機場找換店動輒50港幣的手續費或離譜匯差,這些藏在市區角落的綠色機器,用恒生卡提款免手續費(他行卡收15港幣),匯率直接掛牌國際市場中間價。上週幫巴黎來的設計師朋友操作,取五千台幣只比台灣銀行現鈔賣價差不到三十塊台幣,他盯著螢幕驚呼:「比我在香榭麗舍換的匯率還好!」
真正實戰過才懂細節魔鬼。金鐘海富中心那台機器常年排隊,但拐個彎去統一中心地下層的同款機器往往空無一人;尖沙咀碼頭遊客區的機器常被提空日圓,而中環交易廣場的美元儲備量驚人。最妙的是凌晨策略——有次陪倫敦客戶蘭桂坊暢飲後,他突需英鎊現鈔趕早班機。凌晨三點衝到國際金融中心二期,24小時運作的ATM吐出嶄新英鎊時,他醉醺醺舉著鈔票喊:「這比魔法還神奇!」
當然現金已非旅行唯一解,但某些情境仍無可替代。在北海道美瑛町的農家市集買現烤玉米、峇里島烏布巷弄裡的蠟染作坊,甚至京都町家老鋪的一碗手打蕎麥麵,電子支付常失靈。我習慣抵達當天在恒生ATM取約等值五千台幣的當地貨幣,鈔票邊緣帶著剛出鈔匣的銳利感,莫名有種「此刻真正落地」的儀式感。曾遇過東京地鐵售票機拒收皺摺舊鈔,而這些機器吐出的新鈔極少被拒。
深夜裡看著鈔票從金屬閘口滑出,總想起金融教授老友的感慨:「現金是自由的最小單位。」當信用卡因風控被鎖、電子錢包突遇系統維護,那幾張實體紙鈔能讓你在異國深夜加油站買到熱咖啡,或在突發罷工時多換一張巴士票。下次見著恒生那抹綠,不妨試著塞卡入匣——當鈔票落入掌心的紮實觸感傳來,某種古老的安全感仍在數位洪流中微微發燙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