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同老友阿明飲茶,佢突然遞過手機問我:「喂,睇吓呢個Bowtie廣告,話唔使經經紀,網上自己搞掂,保費又平咁多,真唔真啊?」嗰刻我先醒覺,原來呢間「虛擬保險公司」已經悄悄咁成為唔少香港人嘅話題。自己上年研究自願醫保計劃時,都花咗唔少時間比較Bowtie同傳統公司嘅產品,甚至親身試過佢哋嘅核保流程。今日就同大家拆解下,呢個標榜「無中間人」嘅保險模式,到底係革新定係噱頭。
Bowtie最殺食嘅地方,的確係佢將成個保險流程放晒上網。由報價、核保到簽單,全程自己撳幾個掣就搞得掂,慳返同經紀周旋嘅時間。我試過用佢個「即時報價」功能,輸入基本資料後,真係10秒就彈咗個保費出嚟,仲清楚列明邊啲項目包、邊啲唔包,透明度高得嚟有啲震撼——傳統保單邊會咁赤裸裸話你知「門診同牙科我唔保」㗎?佢哋主力推嘅自願醫保(VHIS)同危疾保,保費普遍比大公司平兩三成,尤其後生仔女,月費百幾蚊就有基本醫療保障,對剛畢業嘅打工仔嚟講確係吸引。
不過平嘢唔會無代價。Bowtie嘅核保(Underwriting)出名嚴謹,尤其係醫療保。佢哋會要求你詳細申報過去5年甚至10年嘅病歷,連公司body check照到粒微細息肉都要申報。我個做IT嘅表弟試過投保,就因為中學做過一次小手術,被要求補交十幾年前嘅醫院紀錄,搞足成個月。佢哋嘅邏輯好清晰:慳咗經紀佣金同分行成本,就要更嚴格控制理賠風險。所以話佢「易買」其實係錯覺,只係將難度由「應付經紀」轉移去「應付文件」。
另一點要諗清楚嘅係理賠支援。當你入院做手術,傳統保險經紀可能會幫手追文件、同醫院溝通,但Bowtie就要你自己搞掂。雖然佢哋有網上理賠系統,但試想像吓:你剛做完手術虛弱到連電話都拎唔起,仲要逐頁scan醫生報告上傳,嗰種煩躁真係會令人爆粗。我見過有投保人因為無提交完整病歷被拒賠,來回折騰幾個月。當然,慳到嘅保費可能夠你請半日假處理文件,值唔值就見仁見智。
講到產品設計,Bowtie明顯係行「精裝修」路線。以佢哋嘅自願醫保標準計劃為例,保障項目同政府要求嘅基本盤完全一致,無花巧附加保障。病房每日$750、手術費按項目賠償,夠應付公立醫院半私家房或私立醫院普通房。但如果你慣性去養和做微創手術,就可能要加錢升級計劃。危疾保都係同樣邏輯,主要保障癌症、心臟病等幾十種重疾,但無儲蓄成分、無多重賠償(除非加購附加項)。簡單講:佢賣嘅係純保障,唔好期望有投資回報。
咁究竟邊類人最啱用Bowtie?我觀察到三種情況:後生、健康、精打細算嘅一群最受惠。25歲無病無痛嘅後生仔,買份$200/月嘅危疾保,絕對比傳統公司平一大截;自由工作者想慳錢但要有基本醫療網,自願醫保標準計劃夠用;仲有啲人已經有公司醫保,想加多份個人危疾傍身,Bowtie嘅純消費型保險就啱數。相反,如果你有長期病患、想要儲蓄成分、或者驚自己搞唔掂理賠文件,傳統保險可能更安心。
最後比個貼士:想試Bowtie,千祈唔好一嚟就買。先用佢個免費「保單體檢」功能,上傳現有保單等AI分析缺口(放心,唔會硬銷);認真玩透佢網站嘅「醫療通脹計算機」,睇吓未來20年醫療費會點升;最緊要預足時間填健康申報,當係幫自己整理病歷。記得揀「自願醫保」產品可扣稅,每年慳返幾千蚊。投保後定期去網上帳戶更新個人資料,尤其係轉工或移民更要通知,避免日後賠償有爭拗。
講到尾,Bowtie似一間專賣「白飯魚」嘅波鞋舖——無氣墊、無限量版聯名,但勝在平實夠用。當保險業仲用緊90年代嗰套人盯人銷售,佢肯用科技壓低成本算係突破。不過保險始終係長期承諾,尤其醫療同危疾保,可能一供就幾十年。慳錢固然開心,但最緊要瞓得著覺:當你真係要claim錢時,份保單到底撐唔撐得住?落筆簽電子保單前,不妨問自己呢條問題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