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包拉鍊一拉,我又要上路了。這次往阿爾卑斯山走,行李秤顯示九公斤,相機包卻輕得讓我懷疑是不是忘了裝鏡頭。去年在冰島摔壞那台笨重單眼後,我對「旅行相機」的標準徹底翻新——它得是能塞進羽絨衣口袋的全片幅,電池撐得過零下十度的追極光長夜,還要能在聖托里尼陡坡單手操作。摸索半年,最後停在索尼a7c的快門鍵上,這台被暱稱「小坦克」的黑盒子,成了我跨越三大洲的旅伴。
全片幅感光元件塞進498克機身是什麼概念?在京都伏見稻荷的千本鳥居,我單手舉著a7c穿過摩肩接踵的觀光人潮,翻轉螢幕讓構圖變得像用手機般直覺。當朋友扛著腳架氣喘吁吁趕到清水寺展望台時,我的相機早已穩穩卡在石欄杆縫隙拍完三十秒長曝光。輕量化不是閹割,是讓攝影回歸純粹的視覺狩獵,你突然發現自己願意多走三公里去追富士山的逆光雲海,只因肩膀不再被相機帶勒出瘀痕。
真正驚豔發生在撒哈拉夜宿那晚。零下五度的沙丘頂,同行攝影師的旗艦機接連凍到斷電,我的a7c卻用單顆電池拍完銀河延時與晨曦駱駝隊。翻開數據才懂玄機:它移植了A7III的2280mAh電池艙,續航比同級輕巧機多撐兩倍時間。在烏尤尼鹽湖拍水鏡倒影時更體會到五級防震的魔力,吉普車顛簸中我直接手持錄4K影片,畫面穩得像裝了雲台。
當然要談鏡頭搭配。我的旅行三寶是Sony 40mm F2.5 G餅乾鏡、Tamron 28-200mm天涯鏡,加顆Laowa 15mm F4微距鏡塞進側包。尤其那顆僅173克的40mm,裝上a7c後比萊卡Q還纖薄,在布拉格查理大橋拍人文時,路人都以為是復古菲林機。但別被體積騙了,當我在土耳其洞穴酒店用ISO 6400抓拍晨光裡的熱氣球群,原圖放大連編織籃的柳條紋路都纖毫畢現。
有人嫌a7c握把淺得像信用卡,我反倒愛上這點——在曼谷水上市場單手拍照時,另一隻手還能穩穩端著椰子冰。電子觀景窗偏左的設計初看彆扭,實則讓鼻樑避開螢幕油污,更意外解放了右眼餘光觀察街頭動態。這台相機的每個取捨都藏著工程師的旅行哲學:與其追求參數巔峰,不如打造能陪你鑽進吳哥窟樹根縫隙的靈巧夥伴。
旅行終究是場減法藝術。當你站在馬丘比丘山脊,發現背包裡相機重量決定你能走多遠時,就會明白a7c為何被浪跡天涯的攝影老饕稱為「全片幅逃兵」。它用體積換自由,拿規格妥協換來更多與世界對視的從容。下個月我的格陵蘭極光船旅,行李秤數字會停在8.7公斤,那台沾著五大洲塵土的黑色小方盒,依舊在側袋微微鼓起生命的弧度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