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站在濱江街車行門口,看著一排閃著金屬光澤的44a小巴,突然想起自己當年第一次當老闆,入手那台中古小霸王時的手足無措。這種俗稱「四米四」的小巴士,在台灣大街小巷趴趴走,從接送學生、公司交通車到觀光旅遊,處處可見它的身影。選車,從來就不只是比價錢看外型這麼簡單,它關乎往後幾年你口袋的深度,還有路上乘客的安全感。
車體骨架,是藏在華麗烤漆下的靈魂。我永遠記得車廠老師傅叼著菸(當然是在休息區),用扳手敲著展示車的底盤大樑給我看:「少年欸,這款用的是『雙層冷軋鋼』,你看這厚度,跟隔壁那台單層的,聲音敲起來『叩叩』跟『鏘鏘』差多少?」他沒說的是,台灣潮濕多雨,底盤防鏽處理更是關鍵。有些車商為了壓低價格,省了這道「全車電泳」的工,開個三五年,底盤就開始出現像老人斑一樣的鏽點,尤其常在濱海路線跑的車,鏽穿是遲早的事。這筆錢,真的不能省。
動力心臟怎麼挑?不是越大CC數就越威。我跑過花東縱谷線的朋友老張,開著滿載9人的小巴爬六十石山,一路聽著引擎嘶吼像要斷氣,冷氣還得關掉才爬得動,乘客滿頭汗,他心裡更滴血。後來他換了顆低轉高扭力的柴油引擎,同樣的路線,油門輕點就上去,冷氣照吹,重點是油耗還省了快兩成。他說:「引擎不是看帳面數字漂亮,要看它『做苦工』的本事。」變速箱也一樣,手排看似省油,但在市區走走停停,左腳踩到快抽筋,自排才是司機膝蓋的救星。現在新出的自手排系統更聰明,省油度直逼手排,開起來又輕鬆。
內裝學問大,魔鬼全在細節裡。椅子不是塞得下9張就好,椅背角度、泡棉軟硬、皮革透不透氣,長途坐下來差很多。有次搭到一台號稱「豪華版」的,皮椅又硬又滑,一個急煞,差點從椅子上溜出去。冷氣夠不夠力?別只看出風口數量,壓縮機噸位和風道設計才是重點。夏天正午,車頂被曬得發燙,冷氣如果只夠「降溫」不夠「除濕」,車內就像個悶燒的蒸籠,乘客暈車吐了,清潔費和商譽損失更划不來。車窗的隔熱紙,別貪便宜貼雜牌,好的隔熱紙擋掉紫外線和熱能,冷氣負擔小,電瓶壽命也長。
中古車的水,深過基隆港。車行老闆拍胸脯保證「全車原版件」、「保證無事故」,聽聽就好。我學乖了,現在看中古車一定帶支「漆膜厚度計」,前後保桿、車門邊緣、ABC柱都給它嗶下去。原廠漆厚度大約在100-150微米,如果某個點突然飆到300、400,八成是補過。趴下去看底盤,不是看乾不乾淨,要看引擎腳螺絲有沒有被拆過的痕跡,大樑有沒有不自然的彎折或焊接點。最好挑個雨天過後去看車,車內有霉味或地毯摸起來潮濕,可能是漏水老症頭。找個有經驗的保修廠頂起來看,花個幾千塊檢測費,可能幫你省下幾十萬的維修坑。
新車落地只是開始。保固條款別只看年限,要看「保什麼」。引擎變速箱保固五年,結果「周邊零件」如發電機、壓縮機只保一年?這根本是挖坑給你跳。原廠保養廠的師傅流動率高不高?零件備料要等多久?這些都要打聽。我的經驗是,找個離你車行近、老師傅坐鎮的民間保修廠建立長期關係,比迷信原廠更實際。他們經驗足,常能提早發現小問題,避免釀成大修。定期換油水是基本功,變速箱油、差速器油更換週期要嚴格遵守,別等掛掉了才後悔。
最後,別忘了「法規」這條緊箍咒。44a小巴屬於「小客車」還是「小客貨兩用車」,座位數怎麼設定,關係到牌照稅、燃料稅和驗車頻率。加裝的電視螢幕、扶手、窗簾,會不會被監理站認定為「違規改裝」?每年驗車都得拆一次,煩都煩死。買車前,直接跑一趟監理站問清楚最保險,省得以後三天兩頭跑監理站拆東拆西。車子,是生財工具,選對了,它載著你和乘客穩穩前行;選錯了,它就是個不斷吞錢的無底洞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