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當走進香港街頭的燒臘店,那股香氣撲鼻而來,總讓我忍不住點上一盤燒鴨或燒肉。酥脆的皮,多汁的肉,配上點點醬汁,簡直是味蕾的盛宴。幾年前,我在廣州工作時迷上了這道美食,但每次都要排長隊,價格也不便宜。於是,我決定試著在家做。一開始,以為簡單得很,結果烤出來的鴨子皮不脆,肉乾巴巴的,像塊硬紙板。那段日子,我瘋狂查資料,還跑到澳門的傳統燒臘店拜師學藝,才慢慢摸出點門道。
燒臘的靈魂,其實藏在細節裡。就拿燒鴨來說,鴨子的選擇太關鍵了。我偏愛用本地新鮮鴨,不是那種冷凍貨,肉質更鮮嫩。記得第一次買鴨子時,貪便宜選了只瘦小的,結果烤出來肉少得可憐,還帶點腥味。後來學乖了,選個兩斤左右的鴨,皮厚一點,油脂豐富,烤的時候才不會縮水。清洗時,得仔細拔毛,用鹽水泡半小時去腥,再用滾水燙皮,讓毛孔收縮,這樣皮才會脆。
醃製是另一個秘訣。很多人以為醬油和五香粉就夠了,但那太單薄。我的私房配方是:蒜蓉、薑末、八角、桂皮,加點玫瑰露酒和蜂蜜,調成糊狀抹勻鴨身。重點是別急著烤,放冰箱醃一晚,讓香料滲透到肉裡。有次我趕時間,只醃了兩小時,結果味道浮在表面,吃起來像在啃調味料。烤的時候,溫度控制要精準,烤箱預熱到200度,先高溫烤20分鐘讓皮爆脆,再降到180度慢慢烤一小時,中間得不斷刷蜜糖水。這過程像在玩火,稍不留神就焦了,我第一次試時煙霧報警器響個不停。
燒肉呢,更考驗耐心。選五花肉,肥瘦相間的那種,皮要厚實。關鍵是皮要處理得當,先用刀尖在皮上戳小孔,密密麻麻的,像在畫點點畫。這步不能省,否則皮不會起泡泡。接著用粗鹽醃皮,放冰箱風乾一夜,讓皮脫水變硬。烤的時候,得用鐵架架高,肉朝下皮朝上,高溫猛火逼出油脂。記得有回我偷懶沒風乾,烤出來皮軟趴趴的,像塊橡膠,全家人都笑我浪費肉。
在家做燒臘,不只是省錢,更是一種療癒。每當香氣飄滿廚房,看著金黃酥脆的成品,那種成就感比吃進嘴裡還滿足。現在,我常邀請朋友來家試吃,他們總驚呼比店裡的還地道。試試看吧,失敗幾次也無妨,找到自己的節奏,你也能變身燒臘大師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