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三點的咖啡廳,冷氣抵不過玻璃窗外的暑氣。隔壁桌兩個大學生模樣的女孩攤著筆電,螢幕上同時開著五個求職網站分頁。「這家飲料店時薪185,但離宿舍超遠」「快看這個!線上韓文課助教,時薪破兩百耶!」她們壓低的興奮嗓音混著冰塊碰撞聲,突然讓我想到十年前攥著報紙分類廣告欄,頂著大太陽挨家問缺人的自己。
現在手指劃幾下,就能看見整排兼職機會列隊等候。上週幫朋友餐廳找週末外場,在人力銀行APP設好條件:週六日、台北東區、時薪200↑。按下篩選那刻,螢幕跳出二十七筆職缺,從寵物展攤位接待到高檔耳機體驗會主持,甚至還有夜間天文館導覽員。當晚收到三封面試邀請,其中兩家直接開視訊確認時段,週六早晨我已繫上圍裙在吧檯沖煮咖啡。
自由從來都有價碼。上個月認識的服裝設計系阿哲,把零碎時間明碼標價:週三下午替網拍商平拍商品照,三小時賺進2400;週五晚上化身爵士酒吧調酒師,既能練英聽還領現金。當他亮出手機裡某跨境電商後台,展示幫法國童裝品牌修圖的計件收入,我才驚覺那台陪他熬夜的繪圖板,早已掙回半年生活費。
高薪陷阱總藏在甜膩的廣告詞裡。去年幫大四生修改求職履歷時,發現她應徵的「精品代購助理」要求先繳兩萬保證金。另個更隱晦的案例,是打著「在家接單月入十萬」的客服職缺,實際要你買課程學虛擬貨幣操作。真正的好缺往往低調——朋友在醫學研討會當茶水工,時薪250還包餐,主辦方見她應對得體,會後直接邀約下季歐洲醫療展隨行人員。
深夜滑開「小雞上工」的動態牆,有媽媽po出幼兒午睡時段接聽預約電話的日常,也有工程師分享替日本動畫字幕校對的深夜戰場。當我看見某位輪班護士上傳的截圖——她利用晨跑後的空檔,線上協助美國小學生數學作業,每25分鐘進帳8美元——忽然聽見十年前那個滿頭大汗找工作的自己,輕輕驚嘆了一聲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