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午,我正忙著整理客廳,突然聽到廚房傳來一聲巨響,衝過去一看,是七十歲的母親滑倒在地,熱湯灑了一地。她膝蓋腫得嚇人,送急診後才發現是輕微骨折。醫生說,這種家庭意外太常見了,每年台灣就有上萬起類似案例,多數其實能預防。那一刻我才驚覺,家應該是避風港,卻可能變成隱形陷阱。
家庭事故聽起來像小事,但累積起來就是醫療負擔的冰山一角。跌倒尤其危險,對老人和小孩來說,地面濕滑或雜物堆放都可能釀成大禍。記得我鄰居阿伯,去年在浴室摔了一跤,頭部撞到磁磚,住院兩週才恢復。這類意外往往源於疏忽,比如沒裝防滑墊,或家具擺設擋了動線。預防不難,關鍵在養成習慣:進門脫鞋就順手擦乾水漬,樓梯加裝扶手,床邊放盞小夜燈。這些小動作花不了幾分鐘,卻能避開急診室的煎熬。
廚房是另一個重災區。油鍋熱氣騰騰時,分心接個電話,燙傷就找上門。我朋友的女兒才三歲,有次好奇摸到爐台,手掌紅腫了好幾天。現在他家嚴格執行「熱源隔離」:爐具周圍清空,鍋柄朝內轉,還教孩子用遊戲學安全——比如假裝熱鍋是怪獸,碰了會受傷。中毒風險也藏在日常裡,洗潔劑或藥品隨手放桌上,小孩誤食的悲劇時有所聞。我家改成鎖櫃收納,標籤貼清楚,連阿嬤的降血壓藥都分裝小盒,避免混淆。
窒息事件更讓人揪心。嬰兒床上散落的玩具零件,或是老人吃飯噎到,都可能幾分鐘內致命。我帶孫子時就遇過一次,他塞了顆葡萄進嘴,卡得臉發紫。幸好學過哈姆立克法,趕緊拍背才化解。從此家裡立規矩:小物件收進帶蓋盒子,切食物切成小塊,客廳常備急救包。這些不是過度緊張,而是把「萬一」變成「零」的智慧。
說到底,預防家庭意外靠的是覺察和行動。別等事故發生才後悔,花點時間巡視每個角落:陽台欄杆穩不穩?電線有沒纏繞?睡前檢查瓦斯開關。安全不是口號,是種生活態度,像呼吸一樣自然。當我們把防護織進日常,家才能真正守護所愛的人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