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翻出抽屜裡那本蓋滿戳記的舊護照,才驚覺它下個月就要到期了。十年前第一次辦護照,大清早衝去領務局排隊的狼狽記憶瞬間湧上來——隊伍繞了半個街區,手裡緊攥著文件袋,生怕漏了哪張紙。沒想到這次陪朋友線上預約,整個過程流暢得像深夜滑手機買演唱會門票,十五分鐘搞定,連睡衣都沒換下。科技真的把那些讓人頭皮發麻的行政流程,變成了指尖輕點的日常。
預約入口藏在「外交部領務局」官網的顯眼位置,藍底白字的「護照申辦」按鈕像盞小夜燈亮著。點進去那刻莫名有種儀式感,彷彿推開一扇通往世界的門。填寫基本資料時,鍵盤敲著自己的英文姓名,突然想起二十歲第一次出國,海關人員皺眉拼讀我護照上那串被拼音系統自動生成的詭異拼法。這次學乖了,事先翻出舊護照核對,一個字母都不敢錯——那些邊境印章是時間烙下的勳章,新護照得完美承接這份重量。
預約時段像熱門餐廳的黃金座位,尤其週末午前的欄位總是最快灰掉。朋友盯著螢幕哀嚎:「只剩下週二下午三點?」我笑他不懂門道。挑冷門時段才是真智慧,我曾約過週三下午兩點,整個申辦大廳空蕩得能聽見冷氣運轉聲,從遞件到繳費只花了十二分鐘,順手還在街角咖啡館喝了杯冰滴。避開人潮的秘訣?週二週三的午後兩點到四點,或是週一剛開門的九點整,你會感謝我的。
上傳證件照那關卡住不少人。去年幫母親重辦護照,她堅持要去相館拍「有精神」的照片,結果攝影師把修圖軟體開到最大,交出一張膚色透亮、皺紋全消的肖像。現場承辦人員忍著笑搖頭:「阿姨,這和您本人差太多了。」後來我們在白色牆面前用手機重拍,自然光落在她銀白髮絲上,眼角笑紋溫柔彎著——那才是海關人員該認得的模樣。切記:素顏或淡妝,頭髮別遮耳,別穿淺色上衣,背景純白無影子。相館老師傅常叨念:「護照照越樸實越好,那是你漂泊十年後依然能被認出的臉。」
預約成功的確認郵件跳進信箱那刻,手指滑過螢幕上那組預約編號,像握著一張未劃位的機票。列印出來的申請書得用最深的黑墨,條碼掃不出來就得重頭預約,這點千萬別省印表機碳粉。臨行前檢查文件像戰前點兵:身分證正本(過期換發記得帶新舊兩份)、六個月內證件照兩張(背後記得先寫好姓名)、舊護照(如果還沒變成紀念品)。若是首辦族,記得戶籍謄本要三天內申請的才有效,我見過有人掏出泛黃的紙本,櫃檯人員表情瞬間凝固。
預約當天提早十分鐘到場是基本禮儀。有次約了下午兩點,在捷運上眼睜睜看著列車卡在隧道裡,衝進大廳時指針已指向兩點零三分。承辦大姐指著螢幕嘆氣:「剛過三分鐘,系統自動取消啦。」那瞬間體會到什麼叫功虧一簣。現在我都抓半小時緩衝,順便觀察人生百態:有情侶甜蜜討論蜜月地點,有留學生焦慮翻著簽證文件,還有白髮爺爺戴老花鏡逐字核對英文拼音。等待區的空氣裡飄著期待與忐忑,比機場登機口更富故事性。
繳完費後那張收據別亂塞。朋友當年輕飄飄把收據當便條紙寫電話號碼,兩週後發現護照早寄到管理室,被當成廣告信件壓在超市傳單下。現在他總說:「那張紙比婚戒還重要。」通常七個工作天就能摸到簇新的深藍色小本子,快遞送來時別急著拆,先感受掌心那份沉甸甸的踏實——未來幾年的冒險通行證,此刻靜靜躺在印花信封裡,等著被未知的邊境章填滿。
走完這套流程才驚覺,當年排隊三小時的焦躁已成上個世代的集體記憶。現在連繳費都能掃行動支付,唯一需要親自露臉的,只剩下櫃檯前那五分鐘的身份核對。但當指尖撫過新護照壓凸的國徽封面,某種奇妙的歸屬感依然會竄上心頭。或許數位化縮短了等待,卻從未消減那本小冊子承載的,關於自由移動的珍貴重量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