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咖啡廳遇見老同學阿明,他頂著黑眼圈苦笑:「房貸利率又升了,每月多繳四千二,孩子補習費直接蒸發。」他翻出手機銀行給我看還款表,數字密密麻麻像螞蟻搬家。我突然想起自己三年前差點跳進的坑——當時光盯著新銀行廣告的「利率1.98%」心動,差點忽略違約金和代書費吞掉兩年省下的利息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連夜測試了七款轉按計算機。真正好用的工具不該只是把數學公式搬上網頁,而是要像老會計師打算盤那樣,把地雷都標出來:手續費藏在第幾期?寬限期後月付暴增多少?綁約條款用灰色小字寫在第幾頁?有些平台甚至能模擬升息循環,當你輸入「未來利率可能再漲0.5%」,報表立刻用紅字標出十年內哪些月份可能現金流斷炊。
上週幫表姊試算就撞見鬼故事。她原銀行違約金要收剩餘本金0.5%,看似不多,但三十年貸款前五年根本還在還利息,本金幾乎未動。計算機跳出警示:「您第11個月節省的利息剛好抵銷違約金」,後面跟著小字註解:「若兩年內搬遷需重購屋,本次轉按效益歸零」。表姊倒抽氣:「難怪專員一直催我簽約!」
免費工具最毒的美味叫「預設值陷阱」。某平台把貸款年限自動設為20年,比表姊剩餘期少8年,月付額當然漂亮。直到手動拉回28年欄位,總利息成本暴增六十幾萬。另一個更絕:輸入房屋現值時,旁邊小小「參考區間」按鈕預填了同社區最高成交價,若沒發現,轉貸空間直接被高估百萬。
現在我養成強迫症:一定點開「進階設定」把火災地震險重算,有些銀行會把舊保單餘額吃掉;必定手動輸入「原銀行每月管理費」,這筆藏在電子帳單最末行的180元小惡魔,轉貸後可能變350;最重要的動作是截圖計算結果頁,和專員白紙黑字對帳——上個月就抓包某銀行「疏漏」了五千元抵押權塗銷費。
深夜書房螢幕光映著計算機頁面,我把利率欄從1.92%慢慢推到2.35%,看著月付數字像溫度計飆高。這不只是數字遊戲,是未來五年要不要接案到凌晨的抉擇,是孩子暑假能否去海外遊學的底線。滑鼠游標懸在「試算」按鈕上,突然理解父親當年為何總在貸款文件前抽掉半包菸——有些重量,連雲端都承載不起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