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班時淋了場大雨,回到家看著狹小租屋處天花板滲出的水痕,突然想起阿母電話裡叨念:「三十幾歲囉,連間厝都無。」這念頭像根刺,扎得人夜裡翻來覆去。隔週經過區公所,牆上貼著「社會住宅」、「購屋貸款補貼」的海報被曬得褪色,我才認真把那些密密麻麻的申請資格,一行行看進心裡。
講到申請資格,第一關永遠是「收入」。政府那把尺,是「家庭年所得」和「每人每月平均所得」雙重門檻。這數字每年調整,得去營建署網站盯最新公告。我鄰居阿芬姐在夜市擺攤,現金流水難舉證,差點被刷掉。後來靠著國稅局近三年的報稅紀錄,加上攤位租金合約、進貨單據,跑了三趟才補齊證明。關鍵在於,所有收入,無論薪水、獎金、兼差、甚至租金收入,通通要攤開來算,一毛都藏不得。很多人以為領現金查不到,但審核單位交叉比對的能力,遠超想像。
再來是「家庭成員」定義,這水很深。戶籍謄本上的人頭一個都跑不掉,就算你哥全家住美國十年沒聯絡,只要戶籍沒遷出,他的收入資產照樣算進你家總額!我同事阿凱就吃過悶虧,他老爸堅持不肯讓已出嫁的妹妹遷戶籍,結果整戶所得爆表,申請購屋利息補貼直接被打回票。更別提那些「未同戶籍但受扶養」的親屬,像離婚後由你主要照顧的小孩,就算戶籍在前配偶那,你還是得申報。這關卡死一堆人,血緣和戶籍,有時比你想的更糾纏。
資產總額這關,是許多人的盲點。不是只有存款股票,土地(就算在深山裡那塊祖傳旱田)、房子(就算是你阿公留給你爸,而你爸還健在的鄉下祖厝持份)、甚至超過十萬元以上的車輛都算。曾聽過案例,申請人把百萬名車過戶給親戚,結果被查出過戶紀錄不符常理,不僅申請失敗,還被追究隱匿資產責任。還有更細的,像是「投資型保單的帳戶價值」、「未上市櫃股票」,這些藏在抽屜深處的紙本資料,都得老實申報。政府要查,金流無所遁形。
申請指南上永遠寫著「檢附相關證明文件」,這「相關」二字學問大了。收入證明不單是薪轉存摺封面,要最近六個月內頁明細;無業者要附失業證明或切結書;有身心障礙成員要有效期限內的鑑定證明正本。最麻煩的是「居住事實證明」,租屋族得拿出公證租約和匯款紀錄,跟房東撕破臉也要不到公證書的,就得改用水電費單、健保繳費單,甚至里長開立的居住證明來拚湊。每份文件都像一塊拼圖,缺角就難成畫。
送件後才是煎熬的開始。審核期動輒三到四個月,期間若有補件通知,通常只給短短七天期限。我聽過最冤的案例是通知函被塞進舊信箱,當事人根本沒看到,錯過補件時限直接失效。建議申請時就勾選「簡訊通知」,並定期上專案網站查進度。通過後也別高興太早,補貼款項撥付、抽籤後選屋簽約,每個環節都有時效壓力,錯過就視同放棄。那些蓋著「逾期不受理」的章,背後都是捶心肝的故事。
前陣子回老家,巷口賣麵的阿婆拉著我說:「政府那補助啊,像灶腳那鍋滷肉,聞得到香,撈不到吃。」我苦笑。這條路確實佈滿碎石,資格門檻像篩子,篩掉偽裝的投機者,也絆倒許多真正需要的人。但轉頭看社區新建的社宅陽台,晾著嬰兒的小衣服,飄著飯菜香,那點人間煙火氣,或許就是值得咬牙闖關的理由。別被那些表格嚇退,也別存僥倖心,老老實實盤點自己,對照門檻,缺什麼補什麼,這間遮風避雨的殼,終究得靠自己一磚一瓦掙來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