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五年前,我咬牙買下人生第一間公寓,站在銀行櫃檯前,看著密密麻麻的貸款文件,手心直冒汗。專員微笑遞上數字:「月還款大概兩萬五。」我腦中一片空白,反問:「這怎麼算的?萬一利率變動怎麼辦?」那一刻才驚覺,不懂利息計算,就像開車沒看儀表板,隨時可能撞牆。
這些年,幫親友處理過房貸、車貸甚至創業貸款,累積不少實戰心得。貸款利息的算法,說穿了就是數學遊戲,但玩得好能省下大把鈔票。關鍵在於搞懂還款方式:最常見的等額本息法,每月還款固定;等額本金法,則是本金固定、利息遞減。前者壓力平均,後者總利息較低,各有千秋。
等額本息的公式長這樣:每月還款額 = [貸款本金 × 月利率 × (1+月利率)^期數] ÷ [(1+月利率)^期數 – 1]。別被嚇到,拆開看很直觀。月利率是年利率除以12,期數是總年數乘以12。舉個實例:借500萬台幣,年利率2.5%,分15年還清。月利率=2.5%/12≈0.208%,期數=15×12=180期。代入公式:分子是500萬×0.00208×(1.00208)^180,分母是(1.00208)^180 – 1。心算太累?先抓本金除期數(500萬÷180≈27,778元),再加初期利息(500萬×0.00208≈10,400元),粗估月還款約38,178元。實際精算後,精確值約33,215元,誤差不大。
快速心算技巧靠經驗累積。我習慣用「本金÷100」當基準:每借100萬,年利率3%時,20年期月還款約5,546元。利率升1%,月還款增500元左右。或者,手機裝個免費App如「貸款計算器」,輸入數字秒出結果,比手寫快十倍。
Excel的PMT函數是神器,打開活頁簿,打上=PMT(利率/12,期數,本金),按Enter就搞定。記得利率要換算月單位,別漏了負號代表支出。試算不同情境:提前還款、利率浮動,能一眼看出風險。有一次幫朋友算車貸,發現浮動利率方案初期便宜,但五年後可能飆升,當場勸他改選固定式,省了十幾萬利息。
魔鬼藏在細節裡。銀行手續費、保險費常藏在合約小字,加總後可能讓實質利率多出0.5%。簽約前,務必用公式驗算總成本:總還款額 = 月還款 × 期數。別被低月付迷惑,拉長期數雖減輕壓力,利息卻滾成雪球。我的教訓是:買房時貪圖低月付選了30年方案,後來轉貸縮短到20年,光利息就少付近百萬。
公式不是冷冰冰的數字,而是談判籌碼。帶上自己的試算表去銀行,專員眼神都變了,砍利率更有底氣。生活嘛,省下的錢,夠帶全家吃幾頓大餐了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