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十年前幫第一間房子辦貸款時,站在銀行櫃檯前盯著還款年限欄位,筆尖懸在「20年」和「30年」之間發顫。那支沒墨水的原子筆在申請書上戳出好幾個小凹洞,像極了我當下千瘡百孔的心情。房仲拍著肩說「選30年啦,月付輕鬆嘛」,但隔壁王阿姨卻扯著嗓子喊「利息會被銀行啃光光」。十年後的今天,經手過數百份貸款合約,我才真正摸透年期選擇裡那些銀行不會明說的彎彎繞繞。
前陣子幫客戶林小姐重審房貸,她五年前選了二十年期,月繳四萬二壓得喘不過氣。翻開合約細看,前五年還的本金只佔總額15%,像拿水瓢舀海水。反觀陳先生同樣貸一千萬,選三十年期卻把月付壓在三萬內,每月硬是多擠八千元提前還本金。五年過去,他本金償還進度竟比林小姐多8%。這巴掌打得響亮:還款彈性遠比帳面年期重要得多。
多數人盯著月付金額做決定,卻忽略「資金機會成本」。去年張醫師案例特別鮮明:他執意選十年期貸款,月繳飆破七萬,結果錯失投資診所設備的黃金期。當同業引進新儀器搶走客源,他才驚覺省下的利息,還抵不上半年營收短少。這筆帳要這樣算:若選二十年期,月付省下的三萬五投入年報酬5%的理財,十年後竟多滾出近百萬收益。貸款年限從來不只是負債問題,更是資產配置的起手式。
最近幫幾位客戶做壓力測試很有意思。選三十年期的小夫妻,模擬單薪撐家時發現月付佔比仍在安全線內;而堅持十五年的科技新貴,遇到公司裁員當月就破防。真正聰明的選擇,是讓還款曲線跟著人生波動走。我總建議客戶在合約註記「不限次數免費縮短期」條款,景氣好時加速衝刺,低谷期則切回基本款。就像開手排車,該換檔時別硬踩油門。
前幾天翻出2013年那份泛黃的貸款申請書,看著當年勾選的二十年期欄位旁,還留著原子筆漏墨的藍色淚痕。現在倒想對當年的自己說:別被數字綁架,留點餘地給未來那個可能失業、可能想創業、可能突然要養老父母的你。畢竟房貸最弔詭之處在於——當你終於還清那串天文數字,往往也走過了最需要用錢的黃金年代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