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地窗外的城市燈火一盞盞亮起,阿杰盯著電腦螢幕上的房仲網頁發呆。他和女友小敏交往五年,最近認真談起買房,卻被「頭期款」這三個字壓得喘不過氣。「我們看上的那間小兩房,頭期加稅費至少要兩百萬,」小敏嘆氣翻開存摺,「存款才剛破百,難道真要再等五年?」
頭期款像道高牆,擋在許多人的購屋夢前。在台北,新成屋平均頭期款約佔總價三成,中古屋也要兩成起跳。這筆錢不只是存款數字,更藏著看不見的「隱形成本」:契稅、代書費、仲介佣金,甚至預售屋工程款都得算進去。去年朋友買了間千萬中古屋,簽約當天除了兩百萬頭期,額外掏出三十幾萬現金付雜費,差點讓資金鏈斷裂。
別被房價數字嚇退。我曾幫一對月收十二萬的夫妻精算,他們原以為只能買八百萬舊公寓,後來發現善用「雙新青安貸款」,頭期壓力減輕三成,最終買到淡水千萬新房。關鍵在拆解頭期款的組成:自備款不一定要全部靠存款,勞退自提帳戶可領回、儲蓄險解約金、甚至股票質借都能成為活棋。有位客戶把定存解約反而虧損,但用保單貸款利率僅1.8%,比房貸還低。
銀行估價是場心理戰。同樣地段的中古屋,A銀行估每坪五十萬,B銀行可能只給四十五萬。我見過最聰明的做法是帶裝修合約談貸款,客戶買下內湖三十年老公寓,簽約後立刻找設計師畫圖,拿著八十萬裝修合約找銀行,成功讓鑑價拉高七十萬,等於變相降低頭期壓力。台新銀行專員私下透露:「銀行怕的是空屋,看到具體翻新計畫,放款意願會提高。」
桌邊那杯咖啡涼了,我打開試算表輸入數字。假設買總價一千兩百萬的房,頭期款兩百四十萬看似龐大,拆解後卻有路可走:存款一百萬、父母贊助三十萬、股票質借五十萬,剩下缺口用「頭期款信貸」補足。重點在收支比計算,月薪七萬的小資族,信貸月付八千加上房貸兩萬八,仍在銀行容忍值35%內。記得避開「零頭期」陷阱,某建商打出免頭期方案,實際是把款項攤進高利率房貸,三十年多付兩百萬利息。
省錢藏在細節裡。政府「青年安心成家」貸款可搭配「住宅補貼」,去年幫客戶申請到每月五千元租金補貼,他們在裝修期繼續租房,省下的錢正好買冷氣。更少人知道的是:買預售屋用工程期款取代大筆頭期。朋友訂下三重預售案,簽約只付十萬,其後兩年按月繳三萬工程款,交屋前慢慢籌措剩餘款項,壓力分散後竟存出裝修基金。
雨滴打在窗上,我想起那位用「贈與」破關的客戶。他父親將名下老宅增貸兩百萬,以每年贈與免稅額度轉給兒子當頭期款,省下贈與稅還創造雙贏。但這招要算得精準,土增稅重購退稅也得納入考量。買房從來不是比誰錢多,而是比誰更懂把錢用在刀口上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