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在銀行辦事,排我前面的阿伯捏著信用卡質問行員:「啊我去年就說不用了,為什麼帳單還在來?」櫃檯螢幕顯示他被扣了兩年自動續繳的年費。這幕讓我決定寫這篇——信用卡終止服務的坑,踩過的人才懂那種痛。
說實在的,剪卡從來不只是打電話那麼簡單。去年幫母親處理閒置的日商銀行信用卡,客服溫柔告知:「提前解約需付NT$2,000違約金喔。」當下背脊發涼,翻出當年簽的合約書,在螢光筆標記的條款裡,果然藏著十二期綁約期的魔鬼細節。這張號稱免年費的卡,差點讓我們付了最貴的「分手費」。
真正安全的終止流程像拆彈,得依序剪對線。我的經驗是:先查清所有自動扣繳項目,健身房、Netflix這些吸血蟲最麻煩。曾幫朋友處理美國運通卡,光解除五個平台的綁定就耗掉三通越洋電話。接著清空紅利點數,別像我有次把15,000點換成三罐即期咖啡,那苦澀滋味至今難忘。
實戰步驟藏在魔鬼裡:致電客服時堅持索取「終止服務確認編號」,這串數字比口頭承諾可靠十倍。上個月協助處理星展併花旗的舊卡,行員在電話裡爽快答應註銷,兩週後照樣出帳。直到出示當日通話紀錄和編號,才緊急抹掉那筆NT$1,680的年費。
最關鍵是書面確認。某港資銀行讓我傳真剪卡申請書,結果系統「漏處理」。三個月後催繳通知寄到老家,差點驚動長輩。現在我都用雙掛號寄紙本,內文明確寫著:「若未於七個工作天內寄發終止確認函,將向金管會申訴。」這招比跪求客服有效百倍。
終結後別急著歡呼。記得檢查三個月內的信用報告,有次發現某銀行把我「休眠」的卡片報為「客戶主動停用」,信用分數微妙地跌了15分。更別提那些陰魂不散的電子帳單系統——取消卡片半年後,我仍收過某銀行的促銷簡訊,彷彿恐怖情人般的糾纏。
最近金融業流行「溫柔挽留術」。當我取消某張日系百貨聯名卡時,客服突然說:「現在續卡送行李箱喔!」、「幫您免年費再延三年好嗎?」這些糖衣炮彈,讓當年剛出社會的我上當三次。如今只冷靜回應:「請依照我於X月X日傳真的申請書處理。」多說一句都可能動搖。
剪卡是理財的儀式感。當塑膠卡片碎成四片時,某種消費慾也跟著被剪斷。去年總算清空皮夾裡七張信用卡那晚,泡著老人茶翻閱信用報告的A+評等,比收到百貨公司滿千送百的簡訊踏實百倍。
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