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包破了個洞的感覺,我懂。不是幾枚硬幣叮叮噹噹掉出來那種,是整疊鈔票無聲無息消失的悶痛。去年幫朋友做設計案,口頭說好分三期付,前兩期準時得像鬧鐘,尾款卻像丟進黑洞的石頭,連個回音都沒有。傳訊息已讀,打電話轉語音,那種被卡住的煩躁,比台北夏天的午後雷陣雨還讓人窒息。Claim 錢,聽起來冷硬,其實就是把自己應得的,從別人口袋裡溫柔而堅定地「拿回來」。這條路我摔過跤也學到乖,有些眉角,不親身痛過還真摸不透。
第一關:搞清你的錢卡在哪裡 錢不會憑空消失,它總有個卡住的位置。是網購買到瑕疵品,賣家裝死?還是像我的設計案,合作方突然人間蒸發?又或是借出去的錢,對方總有一百個理由拖延?每種「卡關」都有不同的解法鑰匙。我後來學乖了,合作再熟,合約再薄也要簽,LINE對話紀錄定期備份。記得巷口早餐店阿伯的教訓:他批貨被上游廠商倒帳,只因為每次交易都習慣「下次再一起開票」,單據零零落落,告上法院也像一拳打在棉花上。證據鏈,就是你的護身符。
動口不動手的「軟性追擊」 別一上來就掀桌!我那筆設計尾款,最後是靠一封「溫度剛好」的存證信函解決的。不是律師那種冰冷模板,我寫的是:「上週路過我們一起討論案子的咖啡廳,老闆還問起你。尾款第三期原定3/15,目前延誤兩週了,是否遇到困難?盼覆。」 重點在:明確金額、期限、帶點人情味但不卑微。一週後,錢進來了,附帶一句「最近家人生病忙忘了,抱歉」。很多時候,對方不是惡意,只是需要一個不傷臉皮的台階。電話催款也一樣,與其咄咄逼人:「你到底什麼時候要付?」不如說:「方便跟你確認一下這筆款的處理進度嗎?我這邊需要安排支出。」 語氣平和,立場堅定。
當軟的不行:法律途徑的速戰術 真遇到擺爛的,就得動真格。別被「打官司又慢又貴」嚇倒。小額訴訟簡直是市井小民的救星!標的額新台幣50萬以下(註:台灣民事訴訟法規定),程序簡便,費用低廉。我鄰居陳太太,在社區美容院儲值五萬,店家倒閉前還拼命推銷課程,她一怒之下告上法院。關鍵是什麼?她保留所有刷卡單、LINE預約紀錄、甚至最後促銷的錄音(經告知錄音合法)。開庭一次,不到兩個月,判決確定。重點在:1. 證據收齊(合約、匯款紀錄、對話截圖、瑕疵照片);2. 選對武器(消費爭議找消保官申訴調解、勞資糾紛先走勞工局、一般債務或合約問題走民事訴訟);3. 善用免費資源:各縣市政府法律諮詢、法律扶助基金會。
魔鬼藏在細節裡的「快」訣竅 想快,就不能省工。存證信函寄對地址了嗎?(公司登記地址vs.實際營業地址差很大!) 支付命令聲請狀寫清楚請求原因事實了嗎?(模模糊糊會被駁回!) 強制執行聲請前,查清對方名下財產了嗎?(扣到空帳戶等於做白工!) 曾幫朋友處理一筆裝潢糾紛尾款,對方是個人工作室。我們先透過「勞工保險局」查到他實際上有僱員,並非自稱的「個人接案」,這讓後續追討更有力;再從他臉書曬新車的貼文,鎖定車輛牌照號碼,聲請執行時一舉扣車成功。快,是給準備好的人。
別踩這些讓錢更難回來的雷 急著討錢,反而容易掉坑。別簽任何不明就裡的「和解書」!遇過對方假意和解,條款卻寫著「拋棄其餘所有請求權」,簽下去等於親手把其他權利葬送。也別收「部分還款」就心軟撤告,除非拿到全額或談好明確分期方案並載明「一期未付視同全部到期」。最危險是找非法討債,錢可能拿回一點點,自己先惹上官司或安全威脅,得不償失。
Claim錢像一場心理與法律的綜合格鬥。軟硬兼施,快慢有序。證據是你的拳套,法律是你的規則,而耐心與冷靜,是支撐你不被情緒KO的耐力。拿回錢的那一刻,不只是帳戶數字的變動,更是對自己付出的尊重,拿回了一點對這個世界「說好的事就該算數」的小小信任。這筆錢,值得你穩穩地討回來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