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翻開電子帳單,盯著螢幕上那行「本月現金回饋:NT$327」苦笑出聲。上個月明明刷了八萬多繳裝潢款,回饋竟不夠買兩杯精品咖啡。當年我也以為辦了回饋卡就穩賺,直到在百貨週年慶刷爆卡,才發現化妝品類別根本被排除在回饋名單外——那刻的醒悟比信用卡循環利息還扎心。
花旗的現金回饋迷宮我走了五年,踩過數不清的地雷。記得有次為拿滿階梯式回饋,硬湊三萬塊買了根本不需要的攝影腳架。結果次月帳單顯示回饋門檻是「單筆消費滿三萬」,不是「累積滿三萬」,氣得把腳架半價轉賣。這些年摸透銀行文字遊戲後才懂,真正的攻略不在追高趴數,而在破解規則裡的魔鬼細節。
現在我的皮夾只留兩張卡:Citibank現金回饋Plus卡當主力,搭配匯豐旅人卡備援。關鍵在把生活開支像手術刀般精準切割——水電瓦斯用Plus卡拿2.2%無上限;超市量販刷JCB悠遊卡自動加值賺10%;連醫院掛號費都改用行動支付綁卡,在診間等叫號時順手賺0.5%。上個月全家日本自由行更絕,機票用旅人卡換里程,當地藥妝全刷Plus卡,回台發現日圓跌價加上3%海外回饋,等於打了九折。
最近迷上組合技戰術。繳稅季用花旗卡透過街口支付繳納,疊加銀行1.2%+支付平台2%回饋;訂高鐵票刻意選「分次付款」,每筆剛好壓在三千元門檻觸發額外回饋。上週幫公司採購辦公設備,提前向客服申請調高臨時額度,刷十二萬拿到2400現金回饋外加滿額禮藍牙耳機,耳機轉賣又賺三千,實際回饋率高達4.5%。
最痛快的莫過於破解「隱藏版回饋」。某次在特約餐廳結帳時隨口問:「用花旗卡有什麼優惠?」服務生神秘一笑,翻出抽屜裡的活動立牌——當月滿萬送千元抵用券!這張不在官網公告的紙本優惠,讓我白賺兩客龍蝦。從此養成怪癖:結帳前必查信用卡App的「在地優惠」頁面,在百貨公司美食街連買碗牛肉麵都要掃碼集點。
當然也有陰溝翻船時。去年誤信網傳攻略,把百萬定質押進花旗帳戶想衝VIP額外回饋,結果忽略條款裡「需維持日均餘額90天」的但書,最終回饋歸零還賠上定存利息。血淋淋教訓讓我悟透:所有優惠都標好了價碼,而真正的秘訣是——當銀行用複利計算你的債務時,你要用複利思維計算他的回饋。
現在每筆消費都像在下棋。刷保費前先確認是否排除項目;百貨週年慶鎖定銀行加碼日;連繳信用卡費本身都用簽帳金融卡賺二次回饋。當同事驚呼我上月竟拿到八千多回饋時,我只晃著手機笑說:「這年頭,不會算現金回饋的人,才是被收智商稅的羔羊。」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