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那年夏天,我和父親在河邊釣魚。夕陽灑在水面上,魚兒躍起時閃著銀光,我興奮地喊著:「爸,我要抓那條大的!」父親卻搖搖頭,輕聲說:「魚雖美味,但若只顧慾望,忘了尊重生命,我們就成了貪婪的野獸。」那一刻,我才懵懂地觸及孟子那句「魚我所欲也」的深意。幾十年過去,這份啟示伴我走過無數十字路口——從職場的權力誘惑,到人際的得失抉擇,慾望總像暗流湧動,而道德選擇,就是那盞指引方向的燈塔。
孟子在《告子上》談魚與熊掌的比喻,看似簡單,實則戳中人性的核心。他說,魚是我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想要的,但若不能兼得,就該捨魚取熊掌;同樣地,生命是我珍惜的,道義也是我追求的,當兩者衝突,寧可捨生取義。這不是迂腐的教條,而是生存的智慧。慾望生來自然,像飢餓時渴望食物,孤獨時渴求陪伴。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稱之為「本我」的驅力,但人類之所以超越動物,就在於能用「超我」的道德框架來駕馭它。現代社會裡,我們面對的魚兒變了形——可能是升職加薪的誘惑、網路點讚的虛榮,或消費主義的無底洞。我曾目睹朋友為爭取高薪職位,隱瞞團隊錯誤,結果看似贏了當下,卻輸了信任與安寧。慾望的陷阱,常在於讓人忘記:真正的熊掌,是內心的平靜與尊嚴。
道德選擇的智慧,不在於壓抑慾望,而是學會權衡與昇華。亞里斯多德在《尼各馬可倫理學》強調「中庸之道」——慾望過度是放縱,全然否定則是壓抑,唯有找到平衡點,才能活出「有德性的生活」。舉個日常例子:當你渴望買新手機,舊的明明還能用,這時道德選擇不是自責「我太貪心」,而是問:「這需求真實嗎?它會影響他人或環境嗎?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或許延遲滿足,把錢捐給公益,反而帶來更深層的快樂。職場上,我曾面臨老闆施壓做假帳的抉擇。慾望叫囂著「保住飯碗」,但道德的呼喚更響亮——最終我選擇辭職,雖損失收入,卻贏得長遠的清白。這種選擇往往伴隨痛苦,就像孟子說的「捨生」,但每一次堅持,都在靈魂刻下智慧的印記。
歸根究底,魚我所欲也的啟示,是教我們在慾望洪流中當自己的舵手。它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,而是實踐中的累積。每一次對誘惑說「不」,對良心說「是」,都在鍛造內在的韌性。當代哲學家瑪莎·努斯鮑姆談「脆弱中的力量」:承認慾望的脆弱,反而讓我們更堅定地擁抱道德。這條路或許孤獨,卻值得走——因為真正的自由,不在於得到所有魚兒,而在於選擇那條讓心靈豐盈的河流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