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日得閒,喺中環行過香港賽馬會通訊及科技中心門口,突然諗返起舊年參觀嘅經歷。嗰陣時,我仲係個科技迷,成日追住新嘢,但入到去先發現,呢度唔單止係個冷冰冰嘅辦公室,反而似個活生生嘅創新實驗室。佢哋將科技融入慈善同社區服務,搞到好有溫度,唔係淨係擺喺枱面做樣。你知唔知,賽馬會成日俾人標籤做賭博,其實佢哋背後嘅科技團隊,默默推動緊社會轉型,例如用AI分析長者健康數據,幫佢哋預測疾病風險,減輕醫療負擔。呢啲嘢,唔係得個講字,真係落手落腳做,我親眼見過義工隊用平板教老人家用app,個個笑到見牙唔見眼。
講到創新科技服務,中心嘅核心係將尖端技術平民化。唔好以為得AI同大數據咁高深,佢哋設計嘅服務指南,就係教你點樣一步一步應用。好似通訊技術方面,佢哋開發咗個低延遲視訊系統,專為偏遠地區學校用,等啲細路唔使山長水遠出市區上堂。疫情嗰陣,我見過佢哋同非牟利機構合作,用呢套嘢搞線上輔導,幫弱勢家庭嘅學生追學業。背後仲有區塊鏈技術把關,確保數據安全,唔會洩漏私隱。呢啲應用,唔係得個炫字,係實實在在解決問題,我試過參與工作坊,學點樣用簡易工具整合數據,連我阿媽咁怕科技嘅人,都話易上手。
應用指南嘅精髓,在於佢哋唔會硬銷科技,反而強調人性化設計。中心出版嘅手冊同線上資源,都係用生活化例子引導你。譬如,點樣用物聯網裝置監測環保項目?佢哋會教你由零開始,先喺社區花園裝感測器,追蹤濕度同光照,再透過app分析點樣慳水慳電。我記得有次同個初創老闆傾偈,佢話靠呢套指南,將科技導入小店營運,結果生意升咗兩成。呢啲經驗,唔係得理論,係經過無數實戰試出來嘅。香港地少人多,資源有限,但中心嘅方法,就係教你點樣以小博大,唔使大灑金錢。
諗深一層,科技創新唔係為咗追潮流,而係要落地生根。中心嘅工作,令我諗返起自己創業嗰陣嘅掙扎:成日怕科技太複雜,搞到縮手縮腳。但佢哋嘅服務,就係打破呢種迷思,將高深嘢拆解成日常步驟。例如,佢哋用AR技術整咗個虛擬導覽,等公眾免費體驗點樣應用科技喺文化保育上。我帶過朋友去試,佢哋原本對科技零興趣,玩完居然話想學coding。未來,我覺得香港更需要呢種接地氣嘅創新,唔係淨係靠政府政策,而係由社區帶動。如果多啲人肯試,科技就可以變成改變社會嘅引擎,唔再係遙不可及嘅玩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