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銅鑼灣波斯富街口,空氣裡是咖啡香混著冷氣機的轟鳴。抬頭望去,玻璃幕牆映著匆忙人影,那些商業大廈不只是鋼筋水泥,是無數小老闆的夢想起點,也是老練投資客的算盤珠。說真的,在這片寸土寸金的地段找個落腳處,光有熱情不夠,得懂點門道。
銅鑼灣的核心價值,從來不是單純的「旺」。時代廣場、崇光百貨輻射出的能量圈固然誘人,但租金數字也夠嗆人。真正精明的玩家,眼光會掃向「邊緣核心區」—— 謝斐道靠灣仔方向、渣甸街後段、甚至禮頓道一帶的舊樓。這些大廈可能沒有氣派大堂,電梯老舊得吱呀作響,但勝在實用率高得驚人,同樣五百呎,新式商廈可能隔出三間鴿子籠,這裡能給你一整片方正空間。我見過有牙醫診所專挑這種地方,省下的租金夠請多兩個護士。
租賃市場裡藏著不少「潛規則」。業主開價三萬?別急著點頭。銅鑼灣商廈空置率像海鮮價,時有波動。摸清大廈近期成交紀錄是基本功,更要留意業主動向—— 那些家族持有超過二十年的老牌物業,議價空間往往比急於套現的基金公司大得多。去年幫一個做日本代購的朋友談租約,就是抓住業主移民的時機點,硬是把叫價壓低兩成,還爭取到三個月免租裝修期。
投資角度更刺激。分層商廈單位門檻遠比整棟低,但水也深。關鍵在「產權完整性」,有些七十年代舊樓暗藏共用業權陷阱,律師樓查冊時連電錶房歸誰管都要翻半天文件。真正值錢的反倒是那些產權乾淨、帶租約的中層單位。認識一位專炒醫療樓層的師姐,專盯銅鑼灣診所集中的大廈,她說秘訣是看洗手間管道—— 能獨立改裝排污系統的單位,轉手時溢價至少多15%。
別被「銅鑼灣」三字蒙蔽。軒尼詩道以東和以西,價值差一截;面向內街和主幹道的單位,租金落差夠付半年管理費。最近興起的「共享辦公」風潮也衝擊傳統租賃,有些業主開始把大單位拆細,配備智能門鎖和高速網絡,專攻自由職業者。這種改造過的「劏舖」,回報率有時比整租還高,但管理麻煩指數也直線上升。
老實講,現在進場銅鑼灣商廈,抱著「撿便宜」心態肯定吃虧。值搏率在於「功能稀缺性」—— 能改廚房的單位永遠搶手(餐飲牌照限制多),預留重型貨梯承重的樓層有價有市(哪怕現在租給美容院)。見過最精明的操作,是買下低層連平台單位,表面做高檔花藝工作室,暗地裡把平台改裝成VIP私房菜入口,租金翻倍不說,轉手時溢價嚇死人。
銅鑼灣商廈像個多棱鏡,有人看見天價租金搖頭走開,有人從斑駁的消防門後發現金礦。在這裡生存,要夠狠,更要夠細。
評論:
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