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溫哥華超市裡的菜價漲得離譜,以前一盒雞蛋才三塊加幣,現在飆到五塊半,連買個麵包都得猶豫半天。作為在加拿大生活十多年的華人,我深刻體會到通脹如何啃噬日常預算——房租、水電、油費樣樣齊漲,錢包像被無形的手掏空。記得上個月繳房貸時,銀行通知利率上調,差點沒背過氣去。這種壓力不是數字遊戲,而是每晚翻來覆去算賬的焦慮。
面對這股浪潮,我摸索出幾套實戰策略。就拿採購來說,我現在專挑折扣時段去大統華,週三傍晚蔬菜特價,一袋馬鈴薯能省兩塊錢;還學會批量囤貨,像米麵這類耐放品,Costco會員日一次買足半年份,平攤下來每月省五十加幣。關鍵是靈活運用APP,比如Flipp比價工具,輸入商品條碼就能掃出方圓五公里最便宜賣場,上回買洗衣粉就靠它省了三分之一。
飲食開支是大頭,我徹底戒掉外賣癮。以前懶得煮飯,週末總點UberEats,現在週日午後固定備餐:燉一鍋牛肉湯分裝冷凍,搭配自種陽台香草,成本壓到十塊錢吃三天。通勤也改騎單車,油價漲瘋的溫哥華,省下的錢夠多買兩杯Tim Hortons。這些習慣聽來瑣碎,但累積一年能多存幾千加幣,更別提那份掌控感——通脹再狂,至少盤子裡的選擇還在自己手上。
長遠來看,光節流不夠。我和理財顧問深談過,把儲蓄分三桶:緊急基金放高息帳戶對抗物價漲幅,定存鎖住利率,餘錢轉投ETF分散風險。華人圈愛炒房?現在利率高得嚇人,我寧可先觀望。說到底,應對通脹是場心理戰。每當焦慮襲來,我就翻出老照片——二十年前移民時擠在地下室吃泡麵的日子。那時更窮,卻挺過來了。記住,省錢不是委屈自己,而是把資源聚焦在真正值得的事,比如帶孩子去史丹利公園野餐,陽光免費,笑聲無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