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在加拿大扎根二十年的華人,每次和朋友聊起家鄉的話題,總會繞到這個疑問:加拿大到底有多少亞裔?這不光是數字遊戲,更是我們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縮影,牽動著每個移民家庭的日常。
翻開加拿大統計局2021年的人口普查報告,亞裔人口已經衝到833萬人,佔全國總人口的22.9%。這個數字背後,是東亞、南亞、東南亞等多元族群的匯聚,從華人、印度人到菲律賓人,都在這片楓葉國度找到了新家。記得剛來時,社區還稀稀疏疏,現在走進多倫多的唐人街或列治文,那股熟悉的喧鬧,總讓我想起成長的點滴。
細看族群分佈,南亞裔以260萬人領跑,多來自印度、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,他們在科技和服務業打拼的身影隨處可見。華裔緊隨其後,約177萬人,像我這樣的第二代,已經在政商界嶄露頭角。菲律賓裔96萬人,近年增長驚人,護理和家政領域少不了他們的貢獻。阿拉伯裔雖然有時被歸入中東,但統計中常與亞裔並列,也超過百萬人,豐富了這幅多元畫卷。
地理上,亞裔人口像磁石般吸附在大都市。多倫多無疑是核心,40%以上居民有亞洲血統,士嘉堡和萬錦的街區,滿是中餐館和寺廟的煙火氣。溫哥華緊追其後,華裔社區在列治文扎根最深,房價飆升見證了這股熱潮。卡爾加里和蒙特利爾也不落後,新移民帶著夢想湧入,從油氣產業到大學校園,處處是奮鬥的痕跡。
回溯趨勢,亞裔增長從二戰後起步,1980年代移民政策鬆綁後爆發。聯邦的快速通道系統偏愛技術人才,亞洲國家成了主力軍,像印度和中國的工程師、護士源源不斷。預測顯示,到2040年,亞裔比例可能突破30%,這不只因生育率,更源於加拿大開放的國門。但數字背後藏著挑戰:房市緊繃讓年輕家庭壓力山大,種族歧視事件在疫情期浮現,我親歷過街頭的異樣眼光,提醒我們融合之路還長。
深入分析,這種人口變遷重塑了社會經緯。經濟上,亞裔企業貢獻了GDP的巨塊,從矽谷北遷的科技公司到家族餐館,都是活力引擎。文化層面,春節遊行和排燈節已成主流節慶,孩子們在學校學中文或印地語,是多元認同的見證。然而,資源分配不均引發摩擦,郊區學校爆滿,老社區面臨中產化衝擊。作為過來人,我學會在對話中搭建橋樑,畢竟包容才是加拿大的真髓。
歸根結柢,亞裔的故事是加拿大故事的縮影——從陌生到歸屬,從數字到人生。當我們談論833萬,其實在談論無數個早晨擠地鐵的身影、深夜苦讀的燈光,和那聲「你好嗎?」裡的鄉愁與希望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