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拿大生活十五年,每次朋友問我買房該查哪些資訊,我都會先倒杯咖啡坐下來慢慢聊。房產交易不是小事,一個靠譜的資訊平台能讓你避開無數坑。記得2017年幫表弟看溫西老宅,賣家吹噓「步行十分鐘到天車站」,結果用政府GIS系統一查,實際步行要二十三分钟。這種細節差異,往往就是幾萬加幣的距離。
加拿大房產資訊查詢首推政府官方渠道。省級土地登記系統像BC省的LTSA或安省的Teranet,花十幾加幣就能調出產權歷史、抵押貸款狀況和土地限制條款。有次幫客戶驗證某個列治文農地,系統顯示地塊下方埋著天然氣主管道,直接讓交易告吹。這類核心數據只有官方平台能給出權威答案,但界面確實像上世紀產物,需要點耐心摸索。
民間平台我更常打開Realtor.ca,加拿大地產協會的親兒子。它厲害在能即時同步MLS系統房源,連掛牌經紀的帶看時間表都清清楚楚。去年追蹤多倫多Liberty Village某公寓,發現同戶型三個月內成交價從78萬跳水到72萬,馬上嗅到開發商清盤的氣味。不過要注意,這裡的「歷史成交價」功能需要經紀賬號才能解鎖完整數據。
說到趨勢分析,銀行報告總愛用「溫和多漲」這種模糊表述。我習慣交叉比對加拿大房貸及住房公司(CMHC)的季度報告和Zoocasa的區域熱力圖。今年初CMHC警告多溫兩市房貸違約率攀升時,Zoocasa地圖顯示郊區房源停留時間突然縮短——資金明顯在向周邊城鎮溢出。這種動向,單看均價數字根本捕捉不到。
最近常被問「現在該不該入手」。翻翻Teranet房價指數,全國均價比疫情前漲了34%,但卡爾加里因能源業復甦年漲幅達9.7%,而溫哥華豪宅區西溫反而微跌0.3%。我的建議是:自住盯準CMHC的住房可負擔性指標,當月供佔家庭稅前收入35%以下才算安全區;投資則要參考Rentals.ca的租售比數據,渥太華三臥室現有5.2%年回報率,比多倫多3.8%誘人得多。
查房產資訊像偵探破案,碎片拼圖才見全貌。上周幫溫尼伯客戶避開某「學區房」,就是整合了教育局邊界圖+市政廳改建許可記錄+谷歌街景十年回溯——所謂頂級學區其實去年才掛牌成立。在加拿大買房,與其聽經紀美言,不如自己動手驗證。畢竟這輩子最貴的消費,值得你花三十小時做足功課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