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改完第十七版申請文書,電腦右下角顯示03:47。咖啡杯沿的唇印早乾了,抬頭看見書架那本《麥吉爾校園傳說》,突然想起三年前自己縮在溫哥華青旅啃雅思單詞本的狼狽。當年要是有個過來人跟我說透這些門道,也不至於用淚水澆灌出這份攻略。
多大Rotman商學院招生官私下跟我說過,他們每年收到九千份華人申請,有三千份開頭都是「從小崇拜巴菲特」。你猜最後錄取的那幾十個人,文書裡寫的是什麼?是某個凌晨在便利店打工時算錯的找零,是多倫多地鐵裡觀察到的通勤經濟學,甚至有人寫如何在暴雪天用數學模型優化剷雪路線。
選校別光盯著麥考林排名前五那幾張老面孔。阿爾伯塔大學能源工程系的地下實驗室連著油砂礦實測基地,圭爾夫食品科學樓頂就是溫室農場。我認識個陝西姑娘放棄UBC去了紐芬蘭紀念大學,現在跟著教授追著冰山採極地微生物,履歷比北極光還耀眼。
推薦信這潭水深得很。去年幫溫莎大學審材料,看到某北京重點中學校長給三十個學生寫的推薦信,連錯別字都複製貼上。真正打動人的是那個附了超連結的推薦信——點開是太原高中生給社區老人設計的雙語藥盒標籤系統,掃碼還能聽藥品說明錄音。
語言成績過線只是入場券。麥基爾神經科學教授直接跟我攤牌:雅思7.5的模板作文,不如滑鐵盧COOP學生用磕巴英語講述的故障機械人搶修實錄。有個廣州學生面試時突然掏出手機:「教授要不要試試我們的廣東話版腦電波遊戲DEMO?」當場拿下帶獎學金的offer。
時間線才是隱形殺手。西安那個DIY申請失敗的學弟哭訴:誰知道教育局成績認證要排三個月?溫哥華某頂私升學顧問的絕密時間表在留學圈瘋傳——他們要求學生在高三聖誕節前就鎖定教授郵件往來記錄,二月的文書工作坊居然帶著學生解剖往屆拒信病例。
站在勞里埃大學的玻璃長廊裡,看著下面裹著楓葉圍巾匆匆趕課的學生,突然想起當初中介塞給我的「名校保錄套餐」。真正拉開差距的從來不是包裝技巧,是你深夜修改文書時突然刪光華麗辭藻的勇氣,是把教授推薦信連結改成作品集時的孤注一擲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