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華人,每次走進原住民社區的市集,那些手工雕刻的圖騰柱和悠揚的鼓聲總讓我停下腳步。記得去年夏天,我去了卑詩省的海達瓜依群島,和當地長老聊天時,他分享的故事像一條河流,從遠古流淌至今——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不是博物館裡的展品,而是活生生的呼吸。他們的精神世界根植於大地,狩獵、採集、儀式舞蹈,都圍繞著「萬物有靈」的信仰。圖騰動物不只是符號,是祖先的智慧傳承,教導我們如何與自然共存。這種文化用口述歷史代代相傳,語言如克里語或奧吉布瓦語,承載著獨特的宇宙觀。可惜,殖民歷史的陰影下,許多儀式曾被壓制,藝術品淪為旅遊商品。但每當我看到年輕人重拾傳統服飾,在powwow節慶上跳舞時,那股韌性讓我深思:文化不是化石,它需要土壤才能重生。
現在,走進保留區,現實卻像一幅斑駁的畫。原住民社區面臨的挑戰遠超想像——失業率高達20%,貧困線下的家庭比比皆是。我在安大略省的北部小鎮親眼見過,孩子們擠在破舊的學校裡,資源匱乏得令人心碎。這源於歷史創傷:寄宿學校制度撕裂了家庭紐帶,讓一代人失去語言和身份。政府雖有和解協議,但行動緩慢如蝸牛;醫療資源短缺導致平均壽命比全國低十年,自殺率更是觸目驚心。不過,希望並非渺茫。社區領袖們推動文化復興計畫,比如語言復育班和生態旅遊,讓年輕人重新連結根源。我遇過一位梅蒂斯藝術家,她用現代畫筆詮釋古老故事,作品在國際展出。這提醒我,生活現狀的改變,始於傾聽他們的聲音,而非施捨式的政策。
深度反思下,原住民的處境映照出加拿大的靈魂裂痕。作為移民,我常自問:我們帶來了什麼?又尊重了什麼?他們的傳統教導謙卑——土地不屬於人,人屬於土地。但在資本洪流中,這價值觀被邊緣化。石油管道爭議就是例證,原住民抗爭保護聖地,卻被貼上「阻礙發展」的標籤。真正的和解,不是道歉就夠了,而是讓原住民主導自己的敘事。當我讀到《真相與和解委員會》報告時,心被刺痛;那些傷痕需要世代療癒。或許,我們華人社群能從中學習:移民不是佔領,是共建。下次市集,我會買一件手工藝品,不是紀念品,是支持一場靜默的革命——文化不死,只在等待甦醒。
【評論】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