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氣轉涼,走在多倫多的街頭,突然想起上個月去ATM取錢的糗事。那天急著付房租,跑到RBC的機器前,結果螢幕跳出「超過每日限額」的警告,我當場傻眼。作為在加拿大生活十幾年的老移民,這種事遇過不只一次,每次都得臨時跑分行排隊,累死人了。今天就想聊聊這個話題,幫大家避開這些坑。
加拿大的ATM取錢限額,說白了就是銀行為了防盜刷設的安全網。想像一下,如果有人偷了你的卡,在機器上狂取現金,沒上限的話,存款瞬間蒸發。所以,各大銀行都設了每日上限,通常落在$500到$1000加幣之間。但別以為這數字固定,它會根據你的帳戶類型變動。普通支票帳戶,像TD或Scotiabank的基礎款,大多卡在$500;要是升級成高級帳戶或有投資連結,可能拉到$1000甚至更高。
深入點看,銀行規定背後藏著一堆細節。比如,CIBC的學生帳戶,每日ATM限額就壓得低,只給$300,說是保護年輕人;反觀BMO的商業帳戶,輕鬆破$2000,但得先通過信用審核。更煩人的是,這些限額不只算單次取款,還累積全天交易。假設你早上在RBC取$300,下午想再拿$400,就可能觸發警報。我有次在溫哥華出差,忘了這點,結果卡被凍結,得打客服解鎖,浪費半小時。
為什麼銀行搞這麼嚴?說穿了是監管壓力。加拿大金融機構監管局(OSFI)要求銀行落實反洗錢措施,限額就是第一道防線。數據顯示,ATM盜刷案每年讓銀行損失上億,限額能砍掉八成風險。但這也帶來不便,比方說買車付訂金,要取$5000現金?抱歉,ATM辦不到,得親自跑分行填表,還得等審核。我建議大家,平時就用網銀APP檢查限額設定,像RBC的APP裡就能調高,但要提供收入證明,過程不複雜。
海外取款更是一團亂。拿加拿大卡在歐洲ATM取錢,限額可能降到$300,外加手續費轟炸。我有次在東京急用日幣,結果只取出$200,還被收$5手續費,氣得我回國後直接換了張旅行專用卡。總之,關鍵是提前規劃:大額需求就預約分行,小額日常多用手機支付,省得踩雷。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