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在陽台拆完第五箱集運包裹,手指被膠帶勒出紅印的瞬間突然想笑。三年前第一次用集運倉時戰戰兢兢查了兩週攻略,現在閉著眼都能背出各家報價單的隱藏條款。這條海淘不歸路上摔過的坑、省過的錢,今天乾脆攤開來聊聊。
最近幫工作室採購攝影道具,同時啟用四家集運公司做壓力測試。當DHL小哥把最後一箱印著「易碎品」的貨堆在電梯口時,物業管家的眼神讓我決定老實付了200塊超區配送費——有些學費該交還是得交。
今天收到新試的集運商報價單差點嗆茶:號稱「全台最低」的空運每公斤105元,但備註欄寫著「偏遠地區附加費45%」。在花蓮開民宿的朋友冷笑:「他們對偏遠的定義是出了台北捷運網」。
集運這行當真考驗人性,遇過最暖客服是主動提醒我「這批貨走海運更划算,您急用嗎?」;最絕的是弄丟包裹後說「不然給您張九折券下次用?」。現在手機裡存著通關行老闆的Line,關鍵時刻比客服熱線管用十倍。
最後給個暴雷預警:某家標榜「免體積費」的海運,實際把材積重直接折算進單價。當你發現報價單上寫著「營運調節費」「燃油附加費」「通關加速金」三欄空白待填時,快逃!
(抽屜裡積了十幾張不同集運面單存根,這些年繳的學費夠買台Switch了。下次該不該開直播測評拆箱?)
評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