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,我一位客戶老陳確診肺癌時,整個家庭陷入財務恐慌。化療、標靶藥、手術費用像雪球滾來,保險單密密麻麻的條款根本看不懂。作為金融從業者十多年,我親眼見證太多人因醫療開銷破產,這不只是錢的問題,更是生存的掙扎。今天就來聊聊肺癌治療的費用迷宮,從保險到自費,分享實戰省錢策略,讓你不被帳單壓垮。
肺癌治療費用驚人,動輒百萬台幣起跳。手術切除肺葉可能花50-100萬,化療一療程20-40萬,新型免疫療法更誇張,單次注射就破10萬。關鍵在於類型:早期手術為主,晚期靠藥物續命。費用還看醫院等級,私人診所收費高但服務快,公立醫院便宜卻排隊長。我建議先做全面評估,別急著選方案,否則後悔莫及。舉個例,老陳當初跳過保險諮詢,直接自費做標靶治療,三個月燒光積蓄,後來才發現健保有給付部分項目。
保險是救命稻草,但陷阱多。台灣健保覆蓋基礎化療和手術,自付額約10-30%,但新藥常被排除。私人保險要看保單細則:有的涵蓋住院和標靶藥,有的設年度上限,像老陳的保單只賠50萬,超額全自費。挑保險時,別只看保費低,重點是給付範圍和免賠額。我幫客戶談判時,發現附加條款最坑人—比如「實驗性治療不賠」,這在肺癌新療法上很常見。務必找專業顧問解讀保單,避免理賠糾紛。
自費環節最燒錢,卻有省錢妙招。當保險不夠,先別慌。談判醫療帳單是基本功:直接找醫院財務部,出示低收入證明或分期付款請求,常能砍價20-30%。老陳靠這招省下15萬化療費。其次,善用資源:藥廠的Patient Assistance Program(患者援助計畫),提供免費或折扣新藥;政府補助如「癌症防治基金」,最高補貼50萬。還可考慮海外治療,像泰國醫院費用僅台灣一半,但得權衡風險。切記,別輕信偏方,省錢不等於犧牲療效。
從金融角度,長期抗戰要精打細算。肺癌治療常拖數年,費用波動大。我建議設立醫療專戶,每月撥款儲蓄;搭配靈活貸款,如低利信貸或保單質借,避免動用退休金。預算表中,區分固定支出(如藥費)和彈性項目(如營養補充),優先保障核心治療。老陳後來學會追蹤每筆開銷,用App管理帳單,兩年省了近百萬。記住,錢是工具,別讓它主宰健康選擇。
面對肺癌,財務規劃和治療一樣重要。別孤軍奮戰,多諮詢社工或NGO團體。資源就在身邊,關鍵是主動出擊。希望這篇分享幫你少走彎路,保住錢包也保住希望。